▲ “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在山東美術館展出現場
在世界疫情反彈焦灼的當下,舉辦國際主題美術展覽的難度可想而知,“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以“和”聚藝讓人眼前一亮。據了解,該展覽自去年底開幕以來,觀展人數屢創(chuàng)新高,元旦假期一天客流量就達到6000人。同時,“打卡濟南國際雙年展”“打卡山東美術館”等話題與關鍵詞持續(xù)占據媒體平臺熱搜榜,使美術館成為山東市民“哪怕在寒風中排長隊也要去”的熱門出行之地。“展覽既有國際范兒,又有山東味兒,實在是太贊了!”“萊安德羅·埃利希、伊曼紐爾·范德奧韋拉、杰拉爾丁·托比……不出省就能看到這么多國際美術大師的作品,本地市民表示很幸福!”這個集結了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85位藝術家作品的展覽,使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濟南增添了“國際藝術范”,美術館扮演了城市文化交流“會客廳”的角色。
國際交流展是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美術作為視覺藝術,具有超越文字的普遍性,是世界性語言。美術館也不僅僅是藝術作品的展示空間和全球藝術家的交流之地,更是不同國家與城市之間藝術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和公共審美空間。近年來,中國的美術館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展,策劃、組織相關交流活動,在引進外國優(yōu)秀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方面發(fā)揮著獨特作用。
遇見經典 立足全球視野
交流互鑒是文藝繁榮的必要之需,隨著中國美術館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國際藝術大師展與世界級的美術佳作被引入國內,讓人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這些經典,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這些大展每到一處,也總會掀起一股觀展熱潮。
▲ “不朽的傳承——中國美術館藏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展”現場
▲ 莎士比亞故里(油畫) 73×92厘米 1992年 吳冠中 中國美術館藏
為推動多元文化的理解與交流,中國美術館自2015年起推出了“中國美術館國際交流系列展”,不斷加強與西方各國在藝術上的對話,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讓中國觀眾領略世界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實現心靈的溝通。如2015年舉辦的“黑白的力量——凱綏·珂勒惠支經典作品展”,其中多件珍品首次離開歐洲登陸中國;2016年的“不朽的傳承——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邀請展”為中國觀眾了解當代法國藝術經典提供了窗口,2020年12月,同題為“不朽的傳承”的中國美術館藏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展再次與觀眾見面;2017年的“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典藏精品展”向中國觀眾傳遞了白俄羅斯造型藝術獨一無二的色調和豐富的精神世界;2018年的“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品展”為中國觀眾展示了跨越近300年的英國風景畫發(fā)展歷程;2019年的“秋史金正喜與清朝文人的對話”通過共同呈現兩國藝術家的作品促進了中韓文化的交流互鑒……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展覽不僅多被納入兩國邦交周年慶的文化交流活動,且大部分還契合著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如2015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俄羅斯反法西斯主題油畫雕塑作品展”,匯集了俄羅斯12家重要博物館和美術館的作品,呼應著同期展出的“鑄魂鑒史,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美術作品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近年來通過與不同國際藝術機構、藝術基金會的深入交流,引進了一系列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當代國際藝術名家個展,如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人物安塞姆·基弗,英國藝術家馬克·奎恩、瑪吉·漢布林、安尼施·卡普爾,意大利雕塑家布魯諾·瓦爾波特,阿根廷裝置藝術家雷安德羅·埃利希等,大多數都是首次在中國舉辦大型個展,甚至是藝術家在亞洲最大規(guī)模的回顧展。而在2017年中央美院百年校慶之際舉辦的“德國8”系列展覽以及相關的國際交流論壇,一方面充分呈現了德國當代藝術的豐富性和獨特魅力,另一方面也從文化層面深化了兩國人民的了解。該展作為慶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點項目,也是對2015年于德國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中國8”的回應,引發(fā)了北京市民的極大熱情,不同的藝術作品圖片和觀展感受在各大社交媒體“出圈”刷屏。
▲ 睡蓮(油畫) 直徑80.7厘米 1907年 克洛德·莫奈 中國美術館藏
此外,還有分別于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成都博物館和武漢美術館進行巡展的“從莫奈到蘇拉熱:西方現代繪畫之路(1800—1980)”,于浙江美術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和天津美術館展出的“安格爾的巨匠之路”展覽等,都是近幾年讓大眾在美術館排起長隊的展覽。這些赫赫有名的藝術家及他們作品的到來,得益于中國美術館界的全球視野與文化格局,不僅為國人學習借鑒提供了可貴的資源,也體現了中國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與包容,進一步促進了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友誼。
連接情感 傳播中國故事
在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的今天,如何將中國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更是美術館人不斷探索的課題。他們帶著優(yōu)秀的中國美術作品和因地制宜的策劃方案走出國門,探索著通過對話建構、傳遞和加深彼此的文化認同,講好不同的中國故事。
“‘走出去’,首先要選擇作品和藝術家,其次是怎樣‘走出去’,‘走’到哪里?再次是明確‘走’到那里干什么?”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經典作品能夠有效深化國際文化交流。文化經典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結晶,是時代的標志,因此,傳播經典就是傳播一個國家的精氣神和靈魂。近年來,中國美術館打造了“來自中國美術館的藝術”系列國際展,以“中國寫意”為題,選擇具有中國寫意精神的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作品,在不同的國家舉辦巡展?!帮柡袊娦晕幕驼軐W理念的寫意美術,凝聚著東方文化超越客觀物象直抵精神世界的智慧,體現著中國傳統(tǒng)的古韻和當代審美的追求,也是世界文化的共同語言。推動中國寫意在國際社會傳播,其本質是藝術的對話、心靈的交流。國內外藝術家和觀眾的有效互動也使得這些展覽在國際藝壇引起了熱烈反響?!眳菫樯秸f,除了國際巡展外,中國美術館還精心打造了專為各國駐華使節(jié)開設的品牌活動“中國美術館之夜”,邀請中外嘉賓共賞主題展覽,讓中國文化通過這一窗口“走出去”。
▲ 東京國立博物館“中國近代繪畫的巨匠——齊白石”展覽現場
雖說藝術無國界,但由于周期短、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走出去”的文化活動也存在著短暫的熱鬧之后,難以在當地產生長效影響,從而無法更好地塑造中國文化立體形象的難題。面對這一困難,很多美術館都加大了展覽前期的深入溝通,并以優(yōu)秀的策展思路和方案來拓展交流與對話。近年來,北京畫院美術館根據不同國家和城市的不同特色,將院藏的齊白石作品帶到了匈牙利、日本、希臘等國家和地區(qū)。他們從挑選展品到展陳設計、到公共講座的主題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精心準備,如此實現與當地群眾的良好溝通與交流?!鞍ó吋铀饕舱J為齊白石是一個了不起的中國藝術家,但他是不是能成為一個在國際視野中大家普遍認知、認同、主張和推廣的偉大藝術家呢?這就需要我們去做工作,把齊白石放在一個更高、更權威性、更被全世界了解的平臺上去推廣?!北本┊嬙涸洪L吳洪亮說。
時至今日,美術館已成為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并與當地獨特的城市文化密不可分。浙江美術館根據自身的館藏優(yōu)勢與所在城市杭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日本靜岡和東京的美術館自主策劃了“湖山勝概——西湖主題水印版畫展”,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舉辦了“紙上談繽:從圖像到藝術的文明互鑒”展,其間還開展了多樣的公共藝術項目,如讓中國藝術家和當地觀眾合作完成藝術作品以闡釋他們對展覽、對東方文化的理解等?!拔幕涣鞯目蛷d一定要在國際審美共通的語境下才能成立?!闭憬佬g館館長應金飛說,“我們的文化交流不是單方面、單層次、單維度的,它一定是一種雙向交流。東西方的文化和語境不同,我們在推廣中國文化的時候,如不加以篩選和整理就強行推進是行不通的,一定要與當地的文化發(fā)生關聯,它才能真正起到傳播中華文化、溝通情感的作用。”
融通互鑒 讓不同文明“共舞”
隨著全球交流的日益深入,舉辦國際性展覽似乎已成為眾多美術館的目標之一。事實上,引進國際展對于中國的美術館尤其是一些二三線城市的美術館來說并非易事,它涉及前期的溝通、程序的簽批、經費的支撐以及國際運輸和展品安全保障等眾多事項,很多美術館處于邊實踐邊摸索的狀態(tài)。因此,引進后如何辦好展覽以充分發(fā)揮美術館的職能,使之真正對當地的美術事業(yè)與民眾的美育產生良好影響,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探討。
近年來,我國美術館界舉辦的諸多有深度、有影響力、有口碑的國際展覽,都離不開美術館的自主策劃與研究。如2018年浙江美術館舉辦的“沉默的情感——布魯諾·瓦爾波特作品展”,幾乎每天的參觀人數都達到飽和,尤其還增加了很多年輕觀眾和青少年家庭觀展。“該展的成功在于策展觀念的改變和策展對象的選擇。這讓我們更為堅定地認識到,對于世界優(yōu)秀展覽的策劃,不一定總引進大師,強調重量級,也不一定要大型,強化廣度、深度,其重點在于策劃和引進方面的精準與專業(yè)?!睉痫w說。
除了在展覽策劃上下功夫,美術館還積極拓寬對話途徑,擴展文化交流渠道。如中國美術館分別于2017年、2018年牽頭成立“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和“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定期與不同的國家互換展覽,共辦論壇,為促進聯盟各國民心相通、深化文明互鑒提供了合作平臺。此外,各大美術館還積極收藏國際上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并試圖構建起自己的館藏國際藝術品序列。
▲ 靜物:壺、玻璃杯和橙子(油畫) 33×44厘米 1944年 巴勃羅·畢加索 中國美術館藏
在征集、收藏、研究國際現代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方面,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美術館當之無愧地走在前列。每一次舉辦國際交流展,都盡可能地留下一些作品充實館藏,這不僅得到了國外藝術家的認同,更體現出不同文明之間進一步的情感連接與深厚情誼。2018年,“美美與共——中國美術館藏國際藝術作品展”的巨大成功,成為中國美術館近年來開展文化交流所取得成果的最佳印證。展覽中,來自61個國家的224件藝術品同時亮相,觀眾可一睹館藏畢加索、達利、珂勒惠支、葛飾北齋等藝術大師的真跡。
文化藝術交流有著巨大的魅力,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今天,我們更加認識到文化多元的重要性,并在彼此的觀照中更加清晰地認識著自己、豐富著自己,增強著文化自信。毋庸置疑,美術館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相信在多元開放的全球化格局中,它將進一步發(fā)揮作用,在美的交流中使不同的文明“共舞”。(施曉琴)
2021年1月31日《中國文化報》第1版刊發(fā)特別報道
《“走進美術館”之三 :文化交流的審美客廳》
轉自:文旅中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