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莒南農商銀行:三代農信人的傳承


弘揚“大挎包精神”山東行系列報道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作者:孟慶賀 李宏迎 吳祥昊    時間:2021-07-12





  【編者按】:位于濟南轉山西路一號的山東農村金融展覽館里,存放著一件年代久遠的粗布挎包,在布滿補丁的挎包表面,原來繡著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字似乎在靜靜講述著曾經難忘的歷史。


  挎包的主人叫李金玉,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山東蘭陵縣(原蒼山縣)農村信用社工作的一位“農信人”。從事農信社工作27年的他,因常年背挎既存款又貸款的“大挎包”走鄉(xiāng)串村,服務農村經濟發(fā)展,被當地農民親切地稱為“大挎包”“百事管”和“貼心人”。


  在新中國建立早期,這位“腳踏鄉(xiāng)村土,服務三農事”的李金玉受到廣泛贊譽,成為“全國金融戰(zhàn)線上的一面紅旗”,他的精神也因此被贊作“大挎包精神”。


  斗轉星移,歲月如流。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農村經濟建設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迎面向我們走來的鄉(xiāng)村振興也在新時代展現(xiàn)出農村發(fā)展的新生態(tài)。


  新時期、新時代、新征程提出了新要求。怎樣應對新要求,成為奮斗在三農一線的金融工作者的新課題:農村金融工作能否回歸本源和初心?當年的“大挎包精神”還能不能得到繼承和發(fā)揚?農村新生態(tài)背景下,“大挎包精神”又該如何繼續(xù)延伸?


  在中國銀保監(jiān)會山東監(jiān)管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中國經濟周刊等中央媒體,組成弘揚“大挎包精神”聯(lián)合采訪組,深入山東農村對各地涉農金融單位進行了一線采訪,并將對形成的系列報道陸續(xù)刊發(fā)。今天刊出第一篇:《山東莒南農商銀行:三代農信人的傳承》。


  “孩子,信用社養(yǎng)育了我們三代人,不能到你這一代與信用社斷了根。”父親的一句話,把剛剛成為人民教師兩個月的劉慶華拉近了農信人的行列。2007年,這位畢業(yè)于臨沂大學外國語的學生黨員算是與農商銀行結了緣。


  帶著父親的囑托,懷揣夢想,劉慶華在山東莒南農商銀行最偏遠的基層摸爬滾打了十四個年頭,從一名基層的員工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支行行長、一名優(yōu)秀的基層黨支部書記。


圖片1.png


  每一分錢都是國家的,咱一分都不能丟


  劉慶華的爺爺于1969年成為農信社的農金員。老人厚道勤奮、樂于助人,深得周邊村民的信任,是周邊幾個村知名的“銀行人”。


  1988年夏天的一天中午,一名不法歹徒趁天熱人少之機,來到老人家企圖搶卻其放在家中的“備用金”。老人與其老伴為保護四千多元的銀行資金與持刀歹徒殊死搏斗,但終因年事已高,被歹徒捅傷。銀行資金保住了,兩位老人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88年從事農信社工作父親劉玉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作為一名老黨員,他從未向組織提過任何條件,一直在一線的客戶經理崗位上,從未調離過本鄉(xiāng)鎮(zhèn)。


  對轄區(qū)內的三十多個村莊,劉玉寶在其工作的二十多年時間里,硬是用自己的雙腳走遍了每個村的角角落落,經他手的累計吸收的存款多達20多億元無一筆差錯。


  “咱干農信這一行,要取得老百姓信任,就得靠腿勤、嘴勤、手勤?!边@是劉玉寶常常說的一句話。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作為革命老區(qū)莒南縣的農村還比較落后和閉塞。劉玉寶的自行車把上永遠掛著一個大黑皮包,里面裝著一個記事本:誰家有幾口人,種了幾畝地,養(yǎng)了幾頭豬、幾只羊都記錄在他的小本本上;誰家要賣豬了,他幫忙“抓豬算賬”,然后動員賣豬的農民把錢存進信用社;收麥時節(jié),誰家缺勞力,他就挽起褲腿下田幫助收割。


  當地的老百姓對這位沒有架子的“公家人”越來越信任,稱呼也越來越親切。遠遠看到他就喊:“大老劉”來了……


  正是靠著腿勤、嘴勤、手勤的“三勤觀”,20多年來,經劉玉寶發(fā)放的貸款小到幾百元,大到幾十萬元,累計發(fā)放幾億元無一筆不良,也無一筆欠息。


  父親劉玉寶經常教育兒子劉慶華的一句話就是:咱干農信社這一塊,發(fā)放的每一分錢都是國家的,組織和領導如此信任咱們,咱一分錢都不能丟,得看護好了才能對得起咱農信社。


  這句話深深印在劉慶華的腦海中。


圖片2.png


  接過父輩的接力棒繼續(xù)傳承“農信情”


  劉慶華正是在這樣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下一步一個腳印的在農商行辛勤耕耘著。


  剛入行時,行領導語重心長告訴他:“你的家庭和他人不一樣,你與別的孩子相比更得努力工作,干出對得起家庭的成績?!狈峙涔ぷ鞯臅r候,在學生時代就入黨的劉慶華斬釘截鐵地說:“我想去工作環(huán)境最艱苦的地方去鍛煉!”


  帶著父親的期盼和領導的教誨,劉慶華先到了條件艱苦的陡山鄉(xiāng)農信社,吃住都在社里,周六周日不回家。為彌補自己業(yè)務不熟欠缺,他常常利用晚上時間學習業(yè)務。憑著一股韌勁,很快成為業(yè)務骨干:參加工作9個月就被任命為營業(yè)室臨時負責人,不久被聘為支行副行長;2019年莒南農商銀行實施中層干部競聘上崗,劉慶華憑借扎實的業(yè)務功底和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擔當的精神被聘為洙邊支行行長。


  洙邊支行是遠離縣城近二十公里的偏遠支行,上任初期劉慶華面對的是業(yè)務嚴重下滑,員工收入少的每月僅拿幾百元。隊伍情緒低迷,要求調出的和要求辭職時有發(fā)生。面對困難,劉慶華審時度勢,以背水一戰(zhàn)之勢開始了他的施政之路。


  黨建引領,抓好班子,帶好隊伍。洙邊曾是新華書店印刷廠所在地,也是當年抗大一分校的活動地,傳承著“紅色基因”。根據上級黨委“一支部一品牌”要求,劉慶華團結支部班子,創(chuàng)造性的推出“洙溪河畔黨旗紅”黨建品牌。組織支行黨員學習黨史、學習行史,擺現(xiàn)實,講未來,統(tǒng)一黨員思想。而他自己率先垂范:吃住在行里,十天半個月難得回趟家。在他的帶領下,該支行黨支部與轄區(qū)45個村黨支部建立了“黨建共建”。“洙溪河畔黨旗紅”這一黨建品牌迅速紅遍洙邊鎮(zhèn),不僅被洙邊鎮(zhèn)黨員選為全鎮(zhèn)黨建品牌;還被農商行黨委評為黨建優(yōu)秀黨支部。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深耕三農。為更好地發(fā)揮金融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作用,助力當地經濟的發(fā)展,劉慶華在支行成立了三支“牛隊”:“老黃牛隊”、“拓荒牛隊”和“孺子牛隊”。他們扛著隊旗,帶著資料,背起了挎包,耕耘在全鎮(zhèn)45個村莊的田間地頭。根據員工業(yè)務特長,他將員工和農金員合理分配到三支“牛隊”中。通過擂臺比賽、網格化攻堅,以縱向拓發(fā)展,橫向搞競賽,掀起了比學趕超的熱潮。半年時間,洙邊支行對轄區(qū)45個村居的農戶、個體戶進行了評級授信。至2020年末,完成授信5300余戶,占應授信戶數的70%,授信金額1.2億余元。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金融先行。根據農商銀行總行黨委提出的“一行一特色”要求,劉慶華針對洙邊鎮(zhèn)有傳統(tǒng)種茶、制茶特點,深入茶農、茶企的特點,親赴實地調研,了解到茶農在每年冬季越冬大棚需要建設資金,茶企收購季節(jié)需要流動資金。于是,他和支行一班人以茶葉種植、生產、銷售為鏈條,適時推出“茶農貸”、“茶企貸”等貸款品種。在控制好風險的同時,解決了茶農茶企的資金問題。僅2020年就辦理123筆,金融7600余萬元。


  如今,鑒于劉慶華對當地金融支持的貢獻,他被洙邊鎮(zhèn)黨委、政府聘為“金融顧問”,為當地經濟發(fā)展獻言獻策。


  “說實話,作為年輕一代的金融工作者,誰都向往大城市的生活,農村的工作環(huán)境確實太苦了!但想想農村的金融服務,要是我們不堅守了,農民的金融服務和金融支持鄉(xiāng)村振興就短板了。更重要的是這些年我們農信人已經與當地百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讓我們離開這片熱土,我們還真是舍不得?!辈稍L結束時,劉慶華的一席話道出了大多農信人的心聲,讓我們既欽佩這些年輕農信人的情懷,也為有這些農信人的守望而看到了鄉(xiāng)村振興的未來。


糾錯熱線:0531-83122110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