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中國小說學會和《收獲》《人民文學》《揚子江評論》等文學雜志紛紛發(fā)布文學排行榜。作家李洱的長篇新作《應物兄》連奪《收獲》《揚子江評論》長篇小說組榜首,在中國小說學會年度小說榜上位列長篇榜榜眼,應是2018年度無可爭議的長篇力作。但在上海舉行的《應物兄》研討會上,評論家們對作品發(fā)表了截然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之時有人甚至拂袖而去。無獨有偶,80后作家笛安成為“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組最年輕得主,但她的獲獎之作《景恒街》在江蘇南京舉行的“《揚子江評論》青年批評家論壇”上,引發(fā)針鋒相對的意見。稱贊者言其可上溯至老舍以及上世紀90年代的王朔式大院寫作,批評者直陳其為“狗血、撒糖的言情小說套路”。
有人笑言,“讓評論家們吵起來”似乎成了年度小說的標配。對于好作品的標準,評論界的“共識”似乎越來越少,這是好是壞?分歧的凸顯,究竟意味著價值觀的撕裂還是走向多元?
好作品重合度低
“上世紀80年代,我們常常為了作品爭得面紅耳赤。”《應物兄》研討會上,資深評論家程德培“炮轟”如今大部分作品研討會的流程,“也許是為了宣傳需要,太過程式化”。所謂程式化,大約就是把研討會開成了表彰會。而像《應物兄》一般讓評論家們你一言我一語爭搶起話筒來的場面,近年少見。
如果說對《應物兄》,評論家們雖然觀點不同,但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肯定,那么在年末各類文學評選中更普遍的,則是在作品推選階段就產(chǎn)生分歧。評委對于作品評判的分歧大到了什么程度?《揚子江評論》文學排行榜召集人、評論家丁帆透露,“從這次提名看,大部分作品都只有一票,反映出他們眼中的好作品重合度之低。推出排行榜是為了達成共識,但耐人尋味的現(xiàn)實是,今天的批評家越來越難就某部具體的作品達成共識。”
《收獲》主編程永新也坦言,榜單初選工作十分困難,一方面是作品發(fā)表的平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不同代際的作家、評論家乃至文學編輯的審美差異越來越大,“比如我們這次評選邀請了90后作家王蘇辛加入評委陣容,她推薦了自己極為欣賞的一部作品,但發(fā)表那部作品的刊物自己都沒推薦,后來這部作品也沒能進入初選,這讓她相當沮喪。”
話語體系不兼容
“批評最重要的還是一種對話。共識破裂,對話就無從發(fā)生。每個人都自說自話,評論家這個職業(yè)就可能面臨極大的危機。”對于當下作品的評價為何存在如此大的分歧?青年評論家岳雯認為,首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現(xiàn)在沒有一個基本一致的價值觀,大家的話語體系不兼容。
以《景恒街》為例,批評的觀點認為,純文學要對司空見慣的觀念說不,而類型文學暗合流行的思維方式,讀的時候不需要費腦子,在故事背后獲得的是一些安心、安穩(wěn)——以這個標準衡量,《景恒街》顯然沒有達到純文學的要求;反對這種意見的評論家則認為,要打破精英文學和通俗文學、純文學和非純文學的界限,摒棄這套陳舊的話語體系,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作品是否在世界觀、價值觀方面提供新的東西,在動態(tài)中把握文學的發(fā)展狀況,而不是在腦海中先框定文學應該是什么樣的。
那么,“共識”的破裂是否一定導向價值觀的多元?青年評論家申霞艷直言,共識也罷、分歧也好,一個多元價值的時代遠遠沒有來臨,“我們不能不看到,從50后作家到90后作家,書寫的內(nèi)容依然狹窄,幾乎都是在溫暖有空調(diào)的屋子里自說自話,跟真正的現(xiàn)實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岳雯則呼吁,文學應該重新向時代敞開。在呼喚新人新作的今天,只有重新向時代敞開的文學生態(tài),才能誕生讓人記得住的作品和作家。
文學離公共記憶遠了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在“常常為作品爭得面紅耳赤”的上世紀80年代,誕生了大量可以進入今人文學記憶中的作品,沉淀下來的幾乎都是公認的佳作。如今,“心平氣和”的研討會多了,真正能進入公共記憶的文學作品卻越來越少?!稇镄帧芬粏柺辣惚话采?ldquo;《繁花》后又一部現(xiàn)象級作品”的稱號。其實,距離《繁花》發(fā)表已有七八年時間,這部作品似乎成了這期間兼具文學界和公眾討論度的少數(shù)甚至唯一代表。
一方面是“共識”越來越少,一方面是記憶越來越淡薄,難怪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評論家何平直言,“如今很多小說經(jīng)不起折騰,開一次研討會、媒體上報道一下,就死亡了。”比起分歧巨大,更尷尬的恐怕是無話可說的局面。無論評論界達成多少共識,或存在多大分歧,難以掩蓋的或許是近些年來好作品少、大作品少的現(xiàn)實。用青年評論家徐剛的話來說,“只要多關注出彩的地方,那就是一個好作品;多關注瑕疵,那就成了一個差作品。”
中國是長篇小說“大國”,平均年產(chǎn)八九千部長篇小說。在這些作品中,人們詫異于“共識”難覓,或許并非在于要找到“共識”本身——對于文學來說,本就見仁見智,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眾口一詞“說好”,并不一定代表一部作品真的足夠好。一部經(jīng)過充分討論而逐漸接近于“共識”的作品,恐怕才是讀者所樂見的。
用李洱的話來說,《應物兄》至少“讓評論界和媒體界重新踏入了文學的河流”。什么是“重新踏入文學的河流”?或許在一段時間里,我們都離文學太遠了。(施晨露)
原標題:文學排行榜紛紛發(fā)布,大部分作品僅一票,“共識”越來越少 “評論家們吵起來”成年度小說標配?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