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個古老文化體系中惟一沒有中斷自身傳統(tǒng)的文化體系,它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公開演講時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xù)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重要意義。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文明富強“中國夢”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二屆中國(福州)世界遺產主題文化博覽會”(簡稱世遺博覽會)由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福建省輕工業(yè)聯合會、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福建省陶瓷行業(yè)協(xié)會、中國世界遺產主題文化博覽會組委會聯合主辦,求是雜志社紅旗文摘雜志社戰(zhàn)略支持,中外名人文化產業(yè)集團、美中經貿科技促進總會、福建省茶葉學會、福建省生態(tài)文明促進會、世界青商大會組委會協(xié)辦。世遺博覽會2018年11月16日—18日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世遺博覽會以國家政策為指導、政府扶持、市場與社會協(xié)同參與,打造新常態(tài)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新模式,是一屆將傳統(tǒng)文化對接國際平臺,以弘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精神,將公益性論壇與文化產業(yè)展覽展示相結合,將世界遺產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服務社會的文化盛會。世遺博覽會被福州市政府列為重點支持的生根型國家級文化展會。同期舉辦“第二屆中國世界遺產(福州)高峰論壇”(公益性論壇),由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中國世界遺產高峰論壇組委會聯合主辦。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提出對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進行特別保護,世界遺產因其世界性、杰出性和多樣性的特征,展示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明被世人公認的影響和貢獻,因而越來越成為世界性保護運動和潮流,世界遺產也成為一個國家向全世界展示“軟實力”的重要平臺。
第二屆中國(福州)世界遺產主題文化博覽會以“世界遺產·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為主題,發(fā)揮文化服務社會,弘揚主旋律的核心精神,全面宣傳展示中國世界遺產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國世界遺產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全球世界遺產文化和世界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努力打造中國文化品牌,塑造中國形象,實現我國從遺產大國到遺產強國的飛躍。第二屆世遺博覽會展覽總面積將達3.1萬平方米,設置國際標準展位1600多個,匯聚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tǒng)文化品牌企業(yè),頂級工藝美術作品,藝術大師集中宣傳展示,預計將吸引海內外參觀觀眾超過10萬人次。
福州峰會:讓“中國文化聲音”炫起來
在文化時代,文化已成為國際新的角力場,中國要想維護自身發(fā)展利益并成為真正負責任的全球事務參與者,就不能忽視文化的主導權和全球話語權。
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是目前加入締約國最多的國際公約之一。自1975公約正式生效后,在全球范圍內,迄今共有193個國家和地區(qū)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截至2018年7月,全球世界遺產總數達到1092處,分布在世界167個國家,其中包括845處文化遺產,209處自然遺產及38處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中國1985年12月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18年第42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巴林大會上,中國貴州省梵凈山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已經擁有第53處世界遺產,是全球第二大世界遺產大國。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就福建鼓浪嶼申遺成功和保護文化遺產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三十多年來,世界遺產事業(yè)構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精彩側面,也構成了當代中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一個精彩側面。世界遺產公約及其所引發(fā)的世界遺產運動為國人打開了一扇獨特的窗戶,樹立起全球性眼光和多元的文化觀。世界遺產事業(yè)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中國文化的特點和價值,更珍惜也更注重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藉此激活傳統(tǒng)文化的活力,以文化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全球影響力。在這一進程中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也取得輝煌成就,我國也成為推動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作為全球世界遺產大國的中國,需要一個展示中國世界遺產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平臺,在當前國家實力從政治、經濟擴展到“文化領域”的背景下,世遺博覽會、世遺高峰論壇,必將見證中國文化成為全球文化重要大國的歷史進程。作為目前舉辦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性世界遺產文化博覽會,福州高峰論壇以“世界遺產·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構建人類文化的命運共同體,必然能夠加強全球在世界遺產保護與發(fā)展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世界遺產文化的健康發(fā)展。
世遺博覽會:傳遞海峽兩岸和諧的“文化樂章”
臺灣,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遺產重要傳承區(qū)域,從2002年開始,臺灣文化部門陸續(xù)評選出具備登錄世界遺產條件的世界遺產潛力點,它們分布在臺灣本島,金門,馬祖與澎湖之間。
海峽西岸經濟區(qū)作為中國東南經濟版圖中新興的經濟區(qū)全球矚目。福建是文化大省,世界遺產大省,生態(tài)建設成就全國第一:擁有武夷山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永定土樓文化遺產,泰寧丹霞自然遺產,廈門鼓浪嶼文化遺產,寧德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世界地質公園,福州茉莉花茶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等一大批優(yōu)秀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是福建的省會中心城市,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來文化昌盛,人文薈萃。福州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fā)源地,同時也是重要文化中心,是中國最早開放通商的五個城市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工業(yè)、科技發(fā)源地之一。福州是國務院1984年5月首批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祖國大陸離臺灣省最近的省會中心城市,也是對臺文化、經濟、民間交流合作最重要的前沿陣地。也是中央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戰(zhàn)略樞紐城市,海峽兩岸交流地緣優(yōu)勢和越來越便利的交通條件,福州市相繼迎來了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環(huán)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中國領軍智慧城市、中國健康宜居型城市、國家級福州新區(q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qū)、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qū)福州片區(qū)、國家生態(tài)文明試驗區(qū)、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福州片區(qū)等重大歷史機遇疊加,也是世遺博覽會選擇在福州召開的重要原因。加強海峽兩岸世界遺產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民間交流合作是世遺博覽會的一大亮點,“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都是炎黃子孫,是命運共同體,”世遺博覽會執(zhí)委會主席、組委會秘書長曾海洪說:“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攜手合作致力于振興中華,民族復興是兩岸共同愿景。”
中國的世界形象就是文化大國形象,文化決定軟實力,軟實力既是硬實力的補充,更是硬實力的支撐力。中國的“世界遺產”文化將以獨特的視角,在相互融合世界文化的同時以軟實力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強健“力量”。
轉自:北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