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要聞 證券 基金 保險 銀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創(chuàng)板 汽車 新三板 科技 房地產

今年債券市場如何投?八大基金經理談清楚了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1-10





  迎2022年,復雜的國內國外政治經濟局面之下,債券市場會如何走,哪些品種更有機會?可轉債品種還能布局?如何借道基金參與債市投資?

  為此,中國基金報專訪了平安基金總經理助理張文平、招商基金固定收益部副總監(jiān)馬龍、永贏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副總監(jiān)間投資經理楊勇、南方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基金經理杜才超、博時季季享基金經理黃海峰、長城基金固定收益部基金經理徐濤國、大成民享安盈一年持有擬任基金經理孫丹、創(chuàng)金合信恒興中短債兼創(chuàng)金合信信用紅利基金經理謝創(chuàng)等八位債券投資“大佬”,請他們來給投資指路。

  從這些基金經理觀點來看,目前整體收益率水平已回到歷史次低水平,但投資者仍應降低收益預期,可以重點關注短債、中短債、“固收+”等品種。

  今年債市或區(qū)間震蕩

  中國基金報記者:如何看待2022年債券投資機遇?是一個布局好時機么?

  張文平:在“貨幣先寬而寬、信用未起”階段,債券市場可能存在一定的機會;隨著寬信用和寬貨幣同時進行時,債券市場可能迎來一定的擾動,但需區(qū)分階段性的主線以及由此對市場的不同影響;最后需要觀察寬信用再度加碼還是邊際收縮,由此對債券市場的不同影響。

  馬龍:展望2022年的債券市場,高息資產較少,價格上漲空間的想象力也在變弱,目前整體收益率水平已回到歷史次低水平,這個位置再往下走的想象空間和難度在增加,資本利得的貢獻應該不如去年大。總體來說,大家對2022年債券市場的回報預期要降低。

  杜才超:短期視角上,2022年上半年投資機會好于下半年;中長期視角上,債券資產是低波動、穩(wěn)收益的較理想標的,在大類資產配置中應占有一定地位。

  楊勇:進入新年度,政策面穩(wěn)增長行動延續(xù),一季度信貸開門紅可期,債市行情難免受寬信用預期擾動,預計短期內將陷入震蕩。不過,預計經濟下行壓力和政策托底的組合將貫穿全年,這意味著債市還是會有不少波段機會。

  孫丹:2021年底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我們預期國內宏觀政策將以寬貨幣、寬信用和穩(wěn)增長為主,預計2022年債券市場呈現區(qū)間震蕩行情,仍具備配置價值。

  徐濤國:今年不太可能出現大的債券牛市,大概率是區(qū)間震蕩,相對比較好的配置窗口可能出現在下半年。

  謝創(chuàng):預計今年債市整體震蕩偏強,同利率在超長期仍處于下行通道,且10年國債每一輪的利率頂部將逐步走低的判斷。建議久期中性,注重票息。

  貨幣政策、疫情、信用風險等

  成為風險點

  中國基金報記者:有哪些風險點值得關注?

  張文平:首先,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寬信用的力度和節(jié)奏,這是2022年債市可能面臨的最大宏觀變量和風險點。其次,需要關注個別行業(yè)和城投的尾部風險問題。最后,需要關注在整體信用利差、期限利差較窄的背景下,利差走闊的風險。

  馬龍:2022年初,“穩(wěn)增長”動力較足的情況下,經濟環(huán)比有望改善,利率存在一定震蕩的風險;另外一些行業(yè)的信用尾部風險可能仍需要警惕,例如財政收入壓力較大區(qū)域的城投、杠桿較高的房企等。

  楊勇:在政策的呵護下,市場整體出現大風險的可能性極低,但仍不排除個案的風險。此外,今年是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轉型的首年,傳統(tǒng)理財投資者對股、債市場的真實波動的接受度到底怎么樣尚未可知。

  徐濤國:海外通脹所引起的貨幣收縮,加息預期對國內收益率上行的影響。對于信用債,目前的熱點是需要關注民企地產債違約的進一步發(fā)酵,投資中應該盡量規(guī)避。

  孫丹:第一,2022年,穩(wěn)增長政策的逐步落地和經濟預期的逐漸改善可能對債市造成一定的波動,并限制收益率下行的空間。第二,如果未來美聯儲貨幣政策退出的進程過于激進,并導致了美債收益率明顯上行,也會對國內債市產生情緒層面的沖擊,但是目前中美短端和長端仍有較高的利差保護。第三,疫情也是影響債市的重要不確定性因素之一。第四,部分信用債也存在一定風險。

  黃海峰:2022年上半年,重點關注地產政策的邊際變化,以及財政前置發(fā)力的幅度,通過寬信用推進的節(jié)奏與見效程度,來判斷債券市場的整體走向。同時,考慮到地產與隱性債務的政策定力,經濟數據修復節(jié)奏可能相對較慢,貨幣政策有望維持“溫和寬松”,為債券投資提供較好的宏觀環(huán)境。

  中等久期信用債做底倉

  中國基金報記者:2022年應該如何把握債券市場機遇?哪些品種較好?

  張文平:較好的機會在“寬貨幣已至而寬信用未起”的階段,另外,在寬信用政策和措施邊際轉弱的階段。中等資質、中短久期的短融、中票預計可以取得較好的票息收益。

  馬龍:債券市場利率長期趨勢仍是下行的,如果因為年內階段性逆周期刺激等沖擊導致利率上行,債券市場也會出現長期的配置機會。品種上可以考慮以中等久期的信用債為主要底倉配置,關注資本補充工具類債券、ABS等的配置機會。

  杜才超:上半年的投資機會應該好于下半年。上半年在策略上波段交易策略、久期策略占優(yōu),通過較為積極的操作,尋找資本利得方面的超額回報;下半年風險因素積累,但總體波動可控,票息策略、信用債策略、杠桿策略、騎乘策略占優(yōu),適宜減少波段交易、控制組合久期,追求持有票息方面的穩(wěn)定回報??傮w看要保持順勢而為、攻守均衡的操作思路。

  孫丹:2022年債市應該以把握好高等級信用債的配置機會為主。此外,也可關注碳中和領域及綠債的投資機會。最后就是有望率先受益于融資寬松的國企地產主體,以及再融資債、中小銀行專項債額度比較高的地區(qū)核心的城投平臺等。

  徐濤國:全年的債券收益率可能都處于一個較大的區(qū)間震蕩,難以出現大的趨勢行情。比較好的策略是在收益率調整到相對的高點時增加久期與倉位,而在收益相對低點,則降低倉位,交易的倉位應較為靈活機動。投資品種方面,城投債中短期違約的概率很低,看好發(fā)達區(qū)域的中低評級城投債,在安全的前提下獲取較好的收益。

  謝創(chuàng):從安全性和票息價值考慮,優(yōu)質金融主體的次級及永續(xù)金融債仍有較好配置價值,是信用資質不下沉的前提下享受超額利差的較好品種。

  轉債市場或有結構性行情

  中國基金報記者:可轉債在2021年有較好機遇,2022年值得布局么?

  馬龍:當前可轉債整體溢價率處于歷史極高水平,進一步提升估值的空間不大,但在流動性維持合理充裕的前提下溢價率也難以明顯壓縮,關注自下而上的一些個券行情,對政策支持、符合高質量發(fā)展大方向、景氣度較高的行業(yè)保持關注;另外逆周期政策導向下隨著穩(wěn)增長的效果逐步兌現,一些周期性的標的也可能有機會。

  楊勇:站在當前時點,可轉債估值水平已來到歷史高位,部分透支了長期的回報率,因此2022年我們預期可轉債市場波動難免加劇,不會再那么好做,可能需要等待適當的機會。

  杜才超:在權益市場無大幅下行風險、利率中樞不顯著上移的情況下,預計轉債估值能夠維持或略微壓縮,轉債市場仍能分享權益市場的紅利。但在高估值下,需提高個券篩選的標準。

  孫丹:2022年,轉債表現主要依賴于正股。考慮到目前股市整體估值不高,仍有結構性機會可以挖掘,轉債資產也會有個券的機會,主要選擇低溢價率,或是轉債低平價,但正股景氣度趨于改善的品種。

  徐濤國:預計轉債可能仍有結構性行情。

  黃海峰:建議關注受益于穩(wěn)增長預期的行業(yè)和品種以及受益于產業(yè)升級和自主可控的科技類轉債。在高估值環(huán)境下,可以尋找一些波動率相對較低,估值相對便宜的品種進行布局。

  謝創(chuàng):轉債估值在高位延續(xù)的韌性主要有賴于固收+等增量資金的貢獻,轉債需求增速大于供給擴容。在需求旺盛下高估值仍有一定韌性,但波動加劇,資金變化后轉債估值可能面臨大幅下壓。

  短債、中短債、“固收+”等

  值得關注

  中國基金報記者:如果普通投資者通過債券基金布局,您認為應該如何選擇?哪類產品更應該受到關注?

  張文平:適當布局短債、中短債產品以及部分的固收+產品,在獲取穩(wěn)健回報的同時可以適當博取股市或轉債市場的彈性收益。

  馬龍:純債類債券基金面臨預期收益率下降的局面,可以在結合自身風險偏好的前提下,配置一些純債基金作為基礎,固收+類基金來增強收益彈性。

  楊勇:注重流動性和安全性的投資者可關注短債基金,而希望兼顧收益性的可關注可轉債和固收+策略的基金。

  徐濤國:在目前理財凈值化轉型過程中,相對比較穩(wěn)妥的思路是選擇一些可以作為理財替代的中短債基金,在獲得一定收益的同時,也能保證比較好的流動性。另外則是配置一些比較有口碑的固收+產品,選基金就是選擇基金經理,在震蕩行情下,能獲得穩(wěn)定收益并控制好回撤的產品就是好產品。

  謝創(chuàng):普通投資者通過債券基金布局,建議多關注凈值增長更為穩(wěn)健的短債類及中短債類基金。長期相對穩(wěn)健的業(yè)績回報是投資者選擇固收類產品的主要目的,而配置短久期債基,是不錯的選擇。若想獲得超額收益,則可以關注固收+產品,通過適當倉位參與高波動品種,提升收益水平。



  轉自:中國基金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