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廣義產業(yè)博弈洞見:藝術品市場系列報道之《百花花貴圖》與黃賓虹的畫學淵源


時間:2022-04-01





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界有"北齊南黃"的說法。北齊指的就是以畫蝦聞名世界的一代大師齊白石,南黃指的就是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黃賓虹。黃賓虹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后的大家,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被稱為“千古以來第一的用墨大師”。 黃賓虹是20世紀傳統(tǒng)中國畫四大家(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之一,有“再舉新安畫派大旗,終成一代宗師”之譽。2017年,中國嘉德拍賣“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中,黃賓虹92歲時所作《黃山湯口》以7200萬元起拍,最終以3億元落槌,加15%傭金,成交價為3.45億元,引起很多業(yè)內外人士重新關注這派畫脈傳承的藝術家。

黃賓虹的技法得力于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tǒng)一;用筆如作篆籀,洗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與二十世紀的其他畫壇巨匠相較,黃賓虹更具學養(yǎng),更富于文人氣質,對當代眾多藝術家產生了重大影響。據說,香港鼎益豐國際董事局主席隋廣義先生以及著名書畫家李照東先生在創(chuàng)作《百花花貴圖》系列藝術品時,也深受黃賓虹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


▲《百花花貴圖》卷一

作為一名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愛好者,隋廣義先生尤其喜歡以《道德經》為首的經典古籍和老子哲學思想。隋廣義先生多年練習書法,對筆墨精神有自己的理解。在審美標準上,隋廣義先生與李照東先生不謀而合,聯(lián)合創(chuàng)作了《百花花貴圖》系列藝術品,廣受好評,更有畫界的人士稱李照東先生早期的繪畫風格頗有黃賓虹的筆墨精神。

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嶺南畫派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美術協(xié)會策展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王艾老師在其“自我觀照歷史淵源的交融——觀李照東近作《百花花貴圖》”一文中也提到李照東對黃氏體系的繼承與發(fā)展:“李照東先生作為最早一批關注到黃賓虹筆墨構成意味的中國畫家,也是最早從黃賓虹的體系里面脫離開來的?!?/p>

據悉,隋廣義先生曾盛贊李照東先生的恢弘筆墨,而選擇李照東先生作為《百花花貴圖》系列藝術品的聯(lián)合創(chuàng)作者,也正是因為看中了李照東先生的筆墨技法。李照東先生的筆墨語言常常蘊含著中鋒、側鋒、水墨、重彩,變化多端而又相互映發(fā)生生不息。他畫作的繁密是出于豐富意象及其組合的密集涌現(xiàn),從整體看是溪山無盡,從局部看又極精微,即所謂胸有丘壑,這有賴于他悉心感悟大自然的山光水色,有賴于其人格境界的升華。正如《百花花貴圖》系列畫作一樣,每一幅畫章法都各不相同,而筆墨的精神氣質卻一以貫之。


▲《百花花貴圖》卷七

李照東先生的畫風非甜美氣質,但絕對渾厚有力。在其畫學淵源上,“借古開今”一直是其堅守的主線?;蛟S在某種程度上,李照東先生也受到了賓虹老人的精神感召。這種感召使其非但沒有繼續(xù)往黃賓虹的視覺風格靠近,反而走了出來,重新溯源走向和黃賓虹、潘天壽、齊白石等人面對的那個龐大得令人沉迷的古代世界,自由地吸取養(yǎng)分與啟發(fā)。

李照東先生常引用黃賓虹的畫論,在《百花花貴圖》系列藝術品中就引用了黃賓虹的觀點,表明其繪畫創(chuàng)作的兩個重要特點:“現(xiàn)實的生活和文化的傳統(tǒng)”?!栋倩ɑㄙF圖》系列藝術品既是呈現(xiàn)自然規(guī)律的花卉圖,也是表現(xiàn)人文精神內核的文人畫。文人畫并不是貼標簽那么簡單。畫離于象,相當于離譜,畫泥于象,相當于奴畫,其關鍵在于如何把握筆墨技法的分寸。

黃賓虹曾強調“繪畫要始終保持高質的筆墨。它是一個優(yōu)秀的中國畫家首要的和基本的修養(yǎng)。”筆墨的高度不僅是技藝磨煉的結果,還是水墨淋漓或如錐畫沙的情趣,更是藝術家虛靜澄明、圓融無礙的精神境界。


▲《百花花貴圖》卷六

在《百花花貴圖》系列藝術品中,隋廣義先生和李照東先生將氣勢、虛實完全詩化,做到畫外有畫,意蘊悠長,使觀畫人的情操受到陶冶。一位收藏《百花花貴圖》系列藝術品的企業(yè)家直言:“《百花花貴圖》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正能量以及曠達不羈的畫面風格,常使人心氣平和。” 在當下市場經濟大潮影響下,名利的追求推動著相當多人難免浮躁的心態(tài),而《百花花貴圖》系列藝術品能為人們賦能助益,這也許就是為什么該系列藝術品能受到市場熱烈歡迎的原因之一。

轉自:中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