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chuàng)新大潮涌,千帆競發(fā)勇者勝。
這是一年一度的國家科技盛典!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
黃旭華、曾慶存兩位院士摘得2019年度中國科技界最高榮譽;曾經9度空缺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連續(xù)7年產生得主;緊扣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急需,科技創(chuàng)新讓生活更加美好……透視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科技創(chuàng)新的大潮更加澎湃,實現建成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目標令人信心滿懷。
“祖國需要,我就去做”:科技報國 誓言無聲
每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最受關注的無疑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得主。
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一位又一位科學巨匠的名字閃耀著這份榮譽的榜單。掌聲,鼓舞著一項項光照千秋的重大突破;鮮花,掩映著一座座彪炳史冊的時代豐碑。
1999年以來,共有33位杰出科學家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們以親身行動闡釋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核心內涵,他們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奮斗不息、創(chuàng)新不止。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
生于1926年,在炮火和動蕩中走過少年和青年的黃旭華,立志科學救國。為了祖國的核潛艇事業(yè),他隱姓埋名、以身許國,闊別家鄉(xiāng)30載。黃旭華說,一開始參與研制核潛艇,就知道這將是他一輩子的事業(yè)。
沒有現成的圖紙和模型,就一邊設計、一邊施工;沒有計算機計算核心數據,就用算盤和計算尺;為了控制核潛艇的總重和穩(wěn)性,就用磅秤來稱……
黃旭華和同事們用最“土”的辦法解決了一個個尖端技術問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遼闊海疆從此有了護衛(wèi)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當祖國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當祖國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時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黃旭華說。
一代代科學家逐夢奮斗,一批批報國者誓言無聲。
明天天氣怎么樣?當人們掏出手機,自由享受天氣預報帶來的便利時,有一位科學家的貢獻應該被永遠銘記。
曾慶存提出的“半隱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這一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數值天氣預報核心技術的基礎。
如今,3天預報準確度可達70%至80%,在我國華南地區(qū),可提前3至4天對臺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
2009年,年事已高的曾慶存仍然“金點子”不斷,他與其他科學家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擬器”的想法。2018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tǒng)數值模擬裝置”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破土動工,將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
曾慶存總是把“國家需要”掛在嘴邊、放在心上,他時常用一句話勉勵和要求自己:“為人民服務、為真理獻身,憑黃牛風格、具賽馬精神。”
激活創(chuàng)新“總源頭”:青年科技工作者成基礎研究生力軍
樹高葉茂,系于根深?;A研究是我國提升原創(chuàng)能力的關鍵和突破口。
手性分子是大多數藥物的活性成分。這類分子具有兩個異構體,如同人的左右手,互成鏡像,但不能重疊,因而也具有明顯不同的生物活性:一個有藥效,另一個則可能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為精確獲取有藥效的“那一個”,不對稱催化是當下的主流手段,其核心是手性催化劑。
歷時20年,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帶領團隊發(fā)現了手性螺環(huán)催化劑,一個催化劑分子可以將455萬個原料分子轉化成目標分子,這是目前最高效的手性催化劑。
此次科技獎勵大會上,周其林團隊的這一發(fā)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曾9度空缺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如今連續(xù)7年產生得主,大會還頒發(fā)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45項。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總源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一系列改革,進一步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持續(xù)穩(wěn)定支持。從衡量基礎研究的重要指標——國際科技論文來看,數量不斷增長,多年穩(wěn)居世界第二位。
“做好基礎研究,趕時髦不行,跟熱點也不行,需要‘十年磨一劍、敢坐冷板凳’的精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院士說,基礎研究既要注重科學興趣驅動下的自由探索,也要聚焦國家重大需求,解決背后的重大基礎問題。
侯增謙領銜的研究團隊經過十余年潛心研究建立的“碰撞性斑巖銅礦成礦理論”,在此次科技獎勵大會上摘取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理論大幅度發(fā)展和完善了國際礦床學界的經典斑巖銅礦理論,極大拓寬了全球斑巖銅礦的勘探區(qū)域,并被西藏等地系列找銅新突破所證實,為我國銅礦勘探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更可喜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的中流砥柱,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隊伍中最具活力的生力軍。數據顯示,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44.6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52.5歲,分別比2018年下降了2歲和2.6歲,超過60%的完成人年齡不足45歲。
創(chuàng)新成果多點開花: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yè)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今年獲獎的成果中,從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到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復等領域的創(chuàng)新成果,再到治療疑難雜癥、護衛(wèi)“舌尖上的安全”……通過緊扣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急需、把準科技創(chuàng)新的著力點,讓技術更加貼近群眾、創(chuàng)新真正造福人民。
以LED為核心器件的半導體照明,被認為是繼白熾燈之后的第二次照明革命,其電光轉換效率是熒光燈的5倍、白熾燈的20倍。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李晉閩研究團隊經過十余年聯合技術創(chuàng)新,率先突破了全鏈條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實現了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LED芯片產業(yè)化。
“制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污染全過程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yè)化”項目構建了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水污染全過程控制新模式;“稻田鎘砷污染阻控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從污染機制的基礎研究到空氣質量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復等領域創(chuàng)新成果碩果累累,支撐引領了綠色高質量發(fā)展。
為治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南京鼓樓醫(yī)院孫凌云研究團隊歷時18年,首創(chuàng)異體間充質干細胞(MSC)移植治療法,確立異體MSC移植治療自身免疫病優(yōu)化方案,目前已推廣到全國30多家醫(yī)院應用,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突出貢獻。
臘肉、火腿、醬牛肉等食品深受人們喜愛,針對傳統(tǒng)特色肉食工業(yè)化生產中品質穩(wěn)定性差、有害物控制薄弱等問題,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王守偉研究團隊經過12年攻關取得系列技術突破,推動傳統(tǒng)特色肉制品向“品質定向調控-安全高效控制-綠色自動化”的加工方式轉變。
一項項科技成果,切實服務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急需,是中國式創(chuàng)新的最佳注腳。
創(chuàng)新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質。一個創(chuàng)新的中國,必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發(fā)動科技創(chuàng)新的強大引擎,乘風破浪,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ㄓ浾邚埲?、胡喆、溫競華、屈婷)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