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綠進沙退生態(tài)美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7-02





  綠色,是生命與希望的象征,是片片沙海里最動人的色彩,更是內蒙古最美的底色。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在不斷染綠的沙海上,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徐徐展開。


  在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建成了長110公里、寬3至15公里的鎖沙阻沙林帶,呈現出“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象;在鄂爾多斯市杭錦后旗,一條48公里長的防沙林帶拔地而起,阻止了沙漠前移,守住了家園;在通遼市奈曼旗,茫茫沙海已被片片綠洲所取代,形成了“多林種、多樹種、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的區(qū)域性防護林體系……


  內蒙古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境內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四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基礎十分脆弱。長期以來,內蒙古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緊緊圍繞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tài)安全屏障戰(zhàn)略定位,持之以恒推進防沙治沙,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趨勢,極大地改善了沙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多年防沙治沙實踐中,內蒙古堅持工程帶動,先后組織實施了“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持續(xù)推進沙化土地治理,走出了一條大工程帶動大治理之路。同時,在防沙治沙過程中,內蒙古始終堅持科技引領,培育選育適宜不同類型沙區(qū)生長的抗旱、抗寒、抗鹽堿、抗病蟲害植物良種,大力推廣坐水栽植、容器苗等系列抗旱適用技術,總結形成了以路治沙、工程固沙、產業(yè)治沙等模式和技術,不斷提高防沙治沙成效。堅持治沙惠民,已基本形成以特色經濟林、林木種苗、藥材、灌木原料、沙漠生態(tài)旅游、光伏治沙等產業(yè)為主,以龍頭企業(yè)為引領,以“企業(yè)+合作社+基地+農戶”為利益聯結機制的多層次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實現了生態(tài)與生活雙贏。


  防沙治沙,久久為功換來生生不息。今天的內蒙古,不僅給我國北方地區(qū)披上了風沙的“防護服”,還為全國人民打造了超級“碳庫”和純凈“氧吧”,京津“風沙源”變成了首都“后花園”。近十年來,內蒙古累計完成營造林1.27億畝,種草2.89億畝,防沙治沙1.25億畝。


  成就的背后,是堅韌不屈的精神力量,是苦干實干的不懈奮斗。一代又一代治沙人與沙魔抗爭,在茫茫沙海種下綠色希望。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國營新華林場賈玉林,三代接力讓綠色夢想郁郁成蔭;毛烏素沙地“治沙女王”殷玉珍,近40年時間里,她和丈夫創(chuàng)造了種出7萬畝沙漠綠洲的奇跡;“時代楷?!碧K和,十年如一日堅守荒漠,和老伴種下的梭梭林筑起了一道寬500米、長3公里的生態(tài)屏障……一抹抹綠色背后是一個個動人的奮斗故事。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完美逆襲,靠的是內蒙古人誓用“綠帶鎖黃龍”的堅定信念,靠的是全區(qū)上下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強力推進。在內蒙古這片熱土上,到處激蕩著綠色的情愫,綠色必然會成為內蒙古最耀眼最珍貴的底色和價值。(記者 白雪)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