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第一次去敦煌是1962年,作為北大考古專業(yè)的學生去敦煌文物研究所(現(xiàn)敦煌研究院前身)畢業(yè)實習。路上,她一直想象著常書鴻和段文杰兩位傳奇人物,“他們喝過洋墨水,居然放棄了優(yōu)渥的生活,跑去西北荒漠守護莫高窟……敦煌文物研究所應該是一個浪漫、氣派的地方”。
然而,一下車,她傻眼了,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個個面黃肌瘦,穿的是洗得發(fā)白的衣服,跟當?shù)乩相l(xiāng)似的。盡管生活條件艱難,但一進洞窟,看著四壁色彩斑斕的壁畫,樊錦詩什么都忘了。
1962年也是敦煌歷史上一個重要時刻——周恩來總理批示撥出巨款,啟動敦煌莫高窟南區(qū)危崖加固工程。為配合工程,需要進行考古遺跡的發(fā)掘清理,可當時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沒有專業(yè)考古人員。就這樣,樊錦詩在畢業(yè)分配時正式去了敦煌。
“敦煌是我的宿命?!倍鼗脱芯吭好u院長、83歲的樊錦詩這樣說。
1938年7月9日,祖籍杭州的樊錦詩生于北平。父親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熱愛中國古典藝術和文化,希望女孩子也要飽讀詩書,于是給她起名樊錦詩。那時的北平已經(jīng)淪陷,樊錦詩一家就去了上海。小時候的她目睹過什么是“十里洋場”,也目睹過無家可歸的流浪人群。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7歲的樊錦詩興奮得不得了,中國終于能放得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
在上海念中學時,受父親影響,樊錦詩特別喜歡到博物館看文物展,知道許多精美的文物都是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出土。高中畢業(yè)填大學志愿時,樊錦詩沒有征求父母意見,自作主張?zhí)盍吮本┐髮W;進入北大后分專業(yè),又不假思索地報了考古專業(yè)。當時的她還不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將和敦煌一生一世。
父親送樊錦詩去敦煌工作時說了一句話,“既然是自己的選擇,那就好好干”?!案赣H的一句話,讓我徹底長大了。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狈\詩說。
自從24歲到敦煌,樊錦詩再也沒離開,60歲時,她接段文杰的班,成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
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guī)劃》先后公布實施;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huán)境監(jiān)測到風沙治理,敦煌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樊錦詩大膽著手建立“數(shù)字敦煌”:一是建設數(shù)字化的敦煌壁畫信息庫;二是找到一種方式,將洞窟、壁畫、彩塑及與敦煌相關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級智能數(shù)字圖像,使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讓游客能“窟外看窟”。
在2000年敦煌百年慶典上,季羨林稱贊樊錦詩時用了一個詞:功德無量。
國際上一度有“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的說法,讓敦煌學回到中國,是幾代學者的夢想?!皬?0世紀80年代開始,在以季羨林、常書鴻、饒宗頤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的帶領下,經(jīng)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學者已在國際敦煌學領域居于先進和領先地位?!狈\詩說。
關于敦煌學的未來,樊錦詩認為,敦煌學研究要進一步挖掘利用敦煌文化遺產(chǎn)資源,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助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廣;敦煌學的發(fā)展也不能僅僅局限在學術圈內(nèi),要讓敦煌文化遺產(chǎn)走出洞窟,走出敦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樊錦詩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時,出差從不帶秘書,自己拉個箱子就走了,“我這個人不愿給人家添麻煩,一個人出差隨便住哪兒都可以,沒必要花那么多錢”。但她把敦煌研究院的每一個人都看成自己人生事業(yè)的同路者,無論在任時還是卸任后。
對那些剛來這兒工作的年輕人,樊錦詩告訴他們:“到了敦煌,你就只能一直摸索前行了。”讓樊錦詩高興的是,這些年輕人留了下來,也成了“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我有責任為敦煌事業(yè)的發(fā)展留住人才。如果有朝一日我離開敦煌時,大伙兒能說,‘這老太婆還為敦煌做了點實事’,我就滿足了。”樊錦詩說,“是命運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來到敦煌?,F(xiàn)在,可以坦然地說,我為敦煌盡力了,就是最大的幸福?!?/p>
作者:蔣肖斌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