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感受陜西文化魅力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作者:楊露雅    時間:2021-11-18





  近日,經評審和公示,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命名全國183個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街道)為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我省共7地入選,包括榆林市榆陽區(qū)(陜北民歌)、延安市安塞區(qū)(安塞腰鼓)、渭南市華州區(qū)(皮影)、榆林市綏德縣四十里鋪鎮(zhèn)(石雕)、銅川市印臺區(qū)陳爐鎮(zhèn)(陶藝)、渭南市富平縣宮里鎮(zhèn)(石刻)、漢中市漢臺區(qū)龍江街道(龍舞)。


  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xù)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據悉,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評審命名175個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以來,陜西切實加強民間文化藝術建設工作,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此次陜西多地入選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是對陜西近年來推動民間文化藝術建設工作的肯定。

  民歌、腰鼓、石刻、皮影……這些民間藝術散布在陜西各地,種類不同,風格各異,但都是陜西民間文化藝術的瑰寶。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文化藝術之鄉(xiāng),享受一場酣暢淋漓的文化盛宴。

  民歌腰鼓 舞出陜北的文化底蘊

  陜北民歌的內容包羅萬象,無論是家長里短還是兒女情長,無論是種地打夯還是村風民俗,日常的生活場景都可以成為陜北民歌的素材。人們用民歌直白地描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用最質樸的歌聲,唱出靈魂深處的聲音。

  陜北民歌是陜北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精神、思想、情感的結晶,是陜北地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文化淵源。2018年,為了更好地傳承榆陽獨特的文化內涵,展示陜北民歌魅力,弘揚紅色文化精神,榆林市榆陽區(qū)建成了陜北民歌博物館。博物館里有最全面、最權威的陜北民歌數據庫,還有陜北民歌培訓中心、體驗中心、錄音制作中心等,真正為陜北民歌建起了一個“家”。

  如果說高亢的陜北民歌是黃土高原的吶喊,那么安塞腰鼓就是這片土地上最熱烈的舞蹈。

  頭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紅布帶的陜北漢子舞起安塞腰鼓,前進、后退、踢腿、轉身,每一個動作都展示出陜北人樸素而豪放的性格以及獨特的藝術個性。對于陜北人來說,安塞腰鼓不單是一種民間舞蹈,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現象和歷史的傳承。

  今天的陜北,日新月異,文化事業(yè)突飛猛進。但千百年來不變的是陜北人對民歌和腰鼓的熱愛。

  皮影龍舞 演繹鄉(xiāng)間的美好生活

  陣陣鑼鼓聲中,龍江龍舞正在熱鬧地表演著。舞龍隊的隊員們頭纏紅頭巾,腰系紅絲帶,一個個掄圓了膀子揮舞著龍把子,長長的舞龍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上下翻飛,引得觀眾掌聲不斷。

  漢中市漢臺區(qū)龍江街道的龍舞是當地一項地域特色鮮明的民間文化藝術,包括龍江草龍、女子龍、板凳龍、五節(jié)龍、手龍、手把龍、彩龍等龍舞節(jié)目,深受市民歡迎。

  目前,龍舞特色文化已經被打造為民間藝術品牌,并成為景點宣傳、開業(yè)慶典、慶祝節(jié)日的品牌節(jié)目,為文旅融合、鄉(xiāng)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華州皮影的舞臺上也同樣精彩?!耙豢谠V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說的便是華州皮影。吹拉彈唱間,表演者通過雙手控制著一眾人物上下跳躍、左右騰挪,為觀眾表演著一出出好戲,千年歷史故事仿佛凝聚于這一方幕布之上。

  皮影,又叫傀儡戲、燈影。華州皮影因其原生態(tài)的表演形式、樸素的裝扮,被稱為中華民間藝術的“活化石”,而渭南市華州區(qū)也有著“中國皮影之鄉(xiāng)”的美譽。

  華州皮影為純手工制作,工藝流程復雜,每一個皮影形象都要經過3000多刀精雕細刻,以鏤空雕刻為主,在大輪廓中飾以精美圖案,然后用工筆重彩多次烘染,形成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的效果。

  近年來,華州區(qū)不斷加強對華州皮影的傳承保護發(fā)展工作,通過政策激勵、強化交流等舉措,不斷促進華州民間文化繁榮發(fā)展,講好華州皮影故事,傳播華州好聲音,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此次“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的命名,有利于華州區(qū)進一步促進優(yōu)秀民間藝術的繁榮發(fā)展,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發(fā)展特色文化產業(yè),帶動群眾就業(yè)增收,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

  石雕石刻陶藝 手指尖上的藝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綏德的石頭多,于是勤勞智慧的綏德人憑著得天獨厚、天然優(yōu)質的山石資源“雕”出了一片屬于石雕的新天地。綏德的石雕工匠們以明快簡括的刀法、大膽隨意的想象和自然嫻熟的雕刻技術,給普通的石頭賦予了靈魂,也讓石雕成了這片黃土地上文化和經濟的象征。

  據悉,綏德石雕種類繁多,總計達100多種,尤以石獅品種最多、流傳最廣。綏德石獅造型自然生動,不受約束,有的天真爛漫似孩童,有的憨厚如陜北的老農,有的威嚴如勇士……如今,綏德的石獅子已漂洋過海,遠銷日本、美國等國家,為綏德贏得了“石獅故鄉(xiāng)”“石獅王國”等美稱。

  與綏德人一樣,富平人同樣善于在石頭上做文章。富平是全國聞名的石刻之鄉(xiāng)。據富平縣志記載,富平石刻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一代代藝人們薪火相傳,不斷探索、研究與改進石刻技術,賦予了富平石刻不同的藝術風格。漢代的質樸有力、唐代的大氣寫實、明清的活潑美觀皆在富平石刻上有所體現,也讓富平石刻成為中華石刻藝術的一個重要支脈。

  富平石刻能在陜西厚重多彩的民間文化大觀園里脫穎而出,離不開它所使用的石料。富平石刻主要使用當地盛產的墨玉,古人將其稱為“貴美石”,被稱為刀工之上佳珍料。富平墨玉以其質地細膩堅韌,色澤烏黑發(fā)亮,耐酸堿、耐寒熱、耐風化等特點而聞名天下。經過選料、采料、雕刻等制作工序,當地的墨玉搖身一變成為牌坊、亭樓、造像、護欄等。

  富平石刻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享譽九州,除了此次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外,2018年還入選首批國家傳統(tǒng)工藝振興目錄。富平石刻正不斷為富平的經濟發(fā)展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

  除了用石頭雕刻出藝術品外,陜西人也將“土”運用得爐火純青。在銅川市印臺區(qū)陳爐鎮(zhèn)一處深幽的窯洞中,工藝大師正用雙手賦予陶泥生命,“土”在一雙雙巧手之下變換著形態(tài),經過烈火的洗禮,成了精美的工藝品。

  陳爐人祖祖輩輩以燒制陶瓷為業(yè),爐火千年不絕。如今,陶藝已經成為陳爐古鎮(zhèn)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關鍵產業(yè),形成了從陶瓷坩土開采、運輸、初加工到陶瓷制作、燒成、銷售較為完整的產業(yè)鏈。這座小鎮(zhèn)與陶藝結緣千年,如今的陶藝產業(yè)也支撐著小鎮(zhèn)越走越遠。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既是文化惠民工程,也是文化富民工程。陜西正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為契機,切實加強民間文化藝術普及推廣工作,使“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成為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促進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和旅游業(yè)融合發(fā)展,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轉自:陜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