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鄧之誠先生的書緣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冬暉    時間:2017-09-03





       說起民國的史學大師,可能大多數(shù)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二陳、顧頡剛、呂思勉等諸位先生,鄧之誠在目前的知名度就沒那么高。可我最先知道的,正好就是這位鄧先生。
 
       大概在1989年左右,我正是個小縣城的初中生。我們那里風氣閉塞,新華書店剛剛實行開架銷售,可以隨意翻看,比以前方便多了。有時幾個愛看書的同學會結伴到縣城的新華書店去看看書,主要是選購習題集,順便也看看各種雜書,畢竟十來歲的孩子好奇心簡直是無窮的。有一天正在瀏覽書架,忽然發(fā)現(xiàn)一部排列整齊的大部頭,名曰《中華二千年史》。拿下來翻翻,繁體豎版,大段大段地引用古籍原文,一個初中生基本上是看不懂的,但卻從此記住了作者名字,朦朦朧朧覺得,能寫出這樣艱深的歷史書的,肯定是個大學者,但后來幾年再沒看到有關鄧之誠的其他書籍資料。后來上了大學,讀書漸多,才慢慢開始了解鄧之誠先生的生平和他的作品。
 
       鄧之誠生于1887年,正是清末的歷史大變動時期。反映在思想學術界,就是“新派”和傳統(tǒng)“老派”共存的局面。比鄧先生略長幾歲的余嘉錫、楊樹達,可算是傳統(tǒng)味比較濃的老派學者,略年輕一點的胡適和郭沫若等人,就都帶有濃厚的新派學術風格了。鄧先生自己也算是家學淵源的老派人物。他的叔曾祖是曾任閩浙總督和兩廣總督等要職的鄧廷禎,鄧廷禎的詩文也都有很高造詣,為世所稱。鄧之誠幼承庭訓,打下了堅實的文史基礎,后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云南兩級師范學堂,曾任教昆明一中,后又擔任《滇報》主筆。辛亥革命時期,鄧先生積極奔走革命,并發(fā)表了多篇鼓吹革命的文章,影響很大,后來又參加護法運動。這個時期的鄧之誠,是一個熱血青年,積極行動的革命者。
 
       然而學者畢竟還是學者,革命的熱情過后,鄧先生回歸學界,被慧眼識人的蔡元培聘請到北大任教,從此開始了他四十多年的大學教授生活。在當年萬物趨新的大環(huán)境下,鄧之誠堅守著自己的學術理念,做著傳統(tǒng)的“舊學問”,也正因如此,他在北大和燕大任教期間,思想學術觀念與新文化一派學者格格不入,常在課堂上公開批評當時的學界大佬胡適和傅斯年,如稱二人的言論為“胡說”,“附會”,現(xiàn)在想來,實在也是甚為有趣的老輩學者性格,或許也可稱為一種特殊的“民國范兒”。
 
       我從大學時開始搜求鄧之誠的各種著作,后來竟陸續(xù)得到幾種鄧先生本人的舊藏或手稿,實在是跟鄧先生書緣不淺,分別簡介如下:
 
       按得書先后來說,第一個收獲的是鄧之誠舊藏順治刻姚文燮注本《昌谷集注》。姚氏以史證詩,雖有穿鑿處,但所說亦成一家之言,是李賀詩集的重要注本,歷來為人所重視。但是卻流傳罕見,見者甚稀。查鄧之誠先生日記,1959年8月1日記曰:“……送姚文燮昌谷集釋來,定價六元。予求之數(shù)十年,且極高價皆未得,今乃無意得之,不可謂非幸事矣!”(《鄧之誠文史札記》1171頁,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得書之喜躍然紙上。
 
       不但記入日記,此本卷一首頁還有鄧先生第二天的題跋一篇,其文曰:“姚文燮昌谷集釋四卷,行世甚稀,后來注昌谷者皆未引及。予懸高價求之數(shù)十年,不能得,今年大暑中得之,猶以為甚幸。文燮引史證詩,雖間有得失,然命意自佳,終非他人所能比併。喜而識之,后之人其寶諸。己亥六月二十有八日文如居士鄧之誠書于成府村居,時年七十有三。”后有鈐?。?ldquo;文如居士金石長壽印”。按,鄧先生1960年1月初去世,此跋是他半年前所題,用蠅頭小字,筆力不衰,實在看不出是七十多歲的老人手筆。
 
昌谷集序
 
昌谷集凡例
 
昌谷集目錄
 
昌谷集卷一有鄧先生的題跋
 
       鄧先生沒有談到的是,此書其實有前后兩刻。初刻于順治十七年,也就是鄧藏本,然后又在康熙五年重刻于建陽書院。兩本都罕見,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僅著錄了康熙本,也不過四館有藏。此順治原刻本即使不是孤本,存世也肯定極少。翻刻本除姚注以外,又增加了多家評語。而且為順治本作序時,錢澄之仍出家為僧,故序言署名衲澄之,后來的康熙本收錢澄之重刻序一篇,已改為本名,蓋澄之當時已還俗。順治本序言今錢澄之文集整理本(黃山書社版)未收,不知是否為佚文。
 
       此本十幾年前得于京城舊書肆,正巧還遇到了辛德勇先生。記憶中辛先生慧眼獨具,以廉值得康熙刻本明史稿一大摞,書雖有殘缺,也的確不多見。當年還常常在舊書店遇到他,后來他大概忙于研究和著述,就很少再逛了。
 
《蒙兀兒史記》初印本,共兩函十四冊,其中一冊有鄧之誠先生1933年的題贈曰“敬贈 孟劬先生”
 
       獲此書后不久,又在琉璃廠某書店得到一部《蒙兀兒史記》初印本。共兩函十四冊,其中一冊有鄧之誠先生1933年的題贈曰“敬贈 孟劬先生”,一開始覺得有點不大理解,這書不是鄧先生的著作,也不是什么珍貴的古本,為何要鄭重題贈呢?后來想起孟森寫過有關蒙兀兒史記的文章,回家查閱原文,果然說此書有試印本甚難得,民國時就“索值至百余金,應者無難色。或有不可價售者,則百計以法書名畫以易之”(《明清史論著集刊續(xù)編》524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趕緊第二天又去琉璃廠把書買下。
 
       得書后仔細翻閱一過,發(fā)現(xiàn)這十四本雖然是完整的一部,開本和紙張全同,卻又分為十冊和四冊兩部分,區(qū)別只是書皮的顏色略有差異。四冊封面顏色較深,為鄧先生贈本,有鉛筆寫一至四;其余十冊有鉛筆寫1至10,全部十四冊都有張孟劬先生藏印。后來鄧之誠日記出版,查1933年十月三十日記曰:“孟劬送所作《骨董瑣記》題詞來,尚佳,即作復謝之,并贈蒙兀史四冊為潤筆”,這才明白了題贈的來龍去脈。
 
       最近一次所獲鄧先生的書,是他的《閉關吟》手稿。1941年日本對美國宣戰(zhàn)后,鄧先生所任教的燕京大學被日寇封閉,鄧之誠、洪業(yè)等幾位著名教授也遭逮捕,在獄中度過了近五個月。鄧先生在獄中堅強不屈,不廢吟詠。所見所聞所感皆記之以詩,共得一百余首。出獄后即手錄一冊,名之曰“閉關吟”,后于1946年排印出版。這些詩作體現(xiàn)了先生堅貞不屈的氣節(jié),記錄下一個著名學者在日軍監(jiān)獄中的遭遇,給我們留下一段珍貴史料,可以算是一種特別的“詩史”。
 
       雖然對此書早有耳聞,也一直心向往之,但因為當年只印了二百三十冊,一直未能買到。不意2015年泰和嘉成拍賣公司征集到此書原稿及另外兩種鄧之誠詩集上拍,這實在是難得的秘笈。如此具有歷史意義的手稿,自然不能輕易放過,遂力爭而得。2015年恰好是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得此書自有一種特殊的紀念意義。
 
《閉關吟》手稿
 
       鄧之誠先生藏書多歸中科院珍藏,外間流傳不多,能夠得到這樣幾部珍貴的舊籍,實在是大喜過望,自詫書緣不淺。鑒于這幾種書外界知者不多,尤其是昌谷集注,公私書目均未見著錄,遂做此小文介紹,也以此來紀念鄧之誠先生一百三十周年的誕辰。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zhuǎn)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先生]葉嘉瑩: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

    [先生]葉嘉瑩: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

    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先生一言以蔽之: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
    2017-08-07
  • 袁行云先生和他的《清人詩集敘錄》

    袁行云先生和他的《清人詩集敘錄》

    二十多年以前,新華書店總店有個特價書銷售中心,主要經(jīng)營一些庫存比較久的積壓書籍,一般按原價打個半價左右,也有些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圖書按原價出售。由于當時網(wǎng)絡不發(fā)達,知道的人不多,只有少數(shù)常逛書店的老油條才知道...
    2017-10-22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