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北京8月7日消息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煽跋壬撸粌H在某一領(lǐng)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場強勢奔襲的時代,先生們還需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為后生晚輩持起讀書、做人的一盞燈。中國之聲從今天起推出特別策劃《先生》第二季,向以德性滋養(yǎng)風氣的大師致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
葉嘉瑩,1924年生于北京,畢業(yè)于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F(xiàn)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執(zhí)教于臺灣大學,并赴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講學。1969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受聘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首位中國古典文學院士。作為在海外傳授中國古典文學時間最長、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華裔女學者,2016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葉嘉瑩說:“我現(xiàn)在活了快一個世紀了,我這一輩子要做的就是把中國的吟誦傳下去。”
2017年5月20日,南開大學迦陵學舍。每逢周六,平日里靜謐的小院準時熱鬧起來。旁聽者早早來到,將還算寬敞的客廳擠得滿滿當當。93歲的葉嘉瑩先生由人攙扶著,慢慢走向客廳中央,氣質(zhì)怡然。葉嘉瑩說,詩歌是有生命的,那個生命到現(xiàn)在也是活的,詩歌里有一種生生不已的感發(fā)的生命,是一可以生二,二可以生三的。
這座以她的號“迦陵”命名的中式書院,于葉先生而言,不僅是她漂泊半生、終于歸根的“家”,更是她賦予詩詞以生命、給世人以感動的文化傳承之地。
葉嘉瑩說,她想打開一扇通向詩詞國度的門,如同老師顧隨那樣。猶記得1942年國文系二年級時第一次聆聽顧先生的課,“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內(nèi)的飛蠅,驀見門窗開啟”。“他上課很有意思,他從來沒有課本。他是從做詩講到做人的,是一種哲理,是詩歌里面真正的感發(fā)。真正認識到詩詞里面的一種有靈性的、真正的生命,是顧先生教給我的。”
生于戰(zhàn)亂,長于動蕩,葉嘉瑩歷經(jīng)了去國離鄉(xiāng)的悲哀與痛楚。時代的洪流里,憂患接連而至。17歲失去母親,她寫了8首《哭母詩》,52歲女兒去世,她寫了10首《哭女詩》。“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一生經(jīng)歷的大悲大苦太多,近百年的歲月,很多事情葉先生都已經(jīng)記不真切,但詩詞成了她最重要的陪伴,一生的起伏盡在這抑揚頓挫的平平仄仄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那時我到臺灣大學去教書,大概50年代初我常常做夢回到故鄉(xiāng),當時叫北平。講課時講到這一句我就非常感動,幾乎要落淚。”
漂泊流離數(shù)十載,1978年春天的一個傍晚,葉嘉瑩獨自穿過溫哥華市郊的樹林給祖國寄信,希望回國教書,這是她與命運最后、也是最堅決的抗爭。葉嘉瑩說:“我結(jié)婚不是我的選擇,去臺灣也不是我的選擇,去美國也不是選擇,留在那么美好的加拿大溫哥華不是我選的,這是命運。只有回國來教書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選擇。”
1979年,葉嘉瑩第一次站在了南開的講臺上。沒有教材、直抒胸臆,讓學生們耳目一新,常常聽到不肯下課。“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一時傳為佳話。學生徐曉莉介紹,“在窗戶上掛了倆小時,掛在外邊聽兩節(jié)課下來手都酸了。”
從1945年大學畢業(yè)至今,葉嘉瑩在講臺上站了整整72年。她說,古典詩詞是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瑰寶,不盡到傳承的責任,上對不起古人,后對不起來者。去年92歲高齡的她精心編輯了《給孩子的古詩詞》一書,今年她常常深夜為這本書一字一句錄制吟誦和講解,獨坐書房,與古人共一輪明月。“有時常常引我的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以吾生的覺悟做有生的事業(yè),以悲觀的心情過樂觀的生活,個人不管以空間、時間來說是狹小而且短暫的,但是文化是永恒的。”
一個小男孩曾問葉嘉瑩:什么是詩?葉先生反問:你的心會走路么?小男孩疑惑地搖了搖頭。葉先生笑了笑,問男孩的故鄉(xiāng)在哪里、是否想念那里的親人?男孩回答得干脆:遠在河南開封,常想爺爺奶奶。先生點頭說:對了,想念就是心在走路,而用美好的語言將這種想念表達出來就是詩,所以“詩”是心在走路。
近一個世紀的人生,如今生活只剩下一人獨居、“剩菜剩飯一熱就吃了”的簡單,但詩詞對葉嘉瑩來說,并非苦中尋得的慰藉,而是她的理想,她的生命,她的全部。“讀古典詩詞究竟有什么用”,這是葉嘉瑩經(jīng)常被問及的另一個問題。先生一言以蔽之: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
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quán)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