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藝術家來講,能與自己身處的時代產生共鳴,敏感察覺宏大時代背后的點點滴滴,并將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留給時間,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師從何家英,自2016年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博士開始,在中國美術界最高級別的學術機構學習,為王振感受這個時代的脈搏跳動帶來了更寬廣的舞臺。
“藝術創(chuàng)新是很艱難的。我國國畫經歷近千年的發(fā)展,到民國時期細分為寫意和工筆之分,每走一步都要花費很長時間。沒有前人的智慧累積,技法進步,也就沒有晚學后輩大膽追求。所以我認為在當代,創(chuàng)新更多的可能來自跨界、來自雜糅、來自文化自信、來自文化出海。”王振已經很久沒有接受媒體的采訪了,近幾個月來,一直沉浸在“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創(chuàng)意構想中,無暇他顧。
【何家英老師帶領大家進行創(chuàng)作研討】
“一帶一路”政策提出整整五年,經濟效益和經濟帶聯動早已產生,我國在科技領域和交通領域的輸出,對“一帶一路”經濟帶上的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振的恩師何家英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工筆畫家,身居美術界要位,他對“一帶一路”政策的思考更多著眼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之下,藝術能夠產生的影響力。“唯有音樂和繪畫無國界”,所以何家英先生帶領著自己的學生,帶著對藝術的尊崇之心,在這五年中不斷踏上古絲綢之路的沿線各國,深入真實的生活場景,細致觀察和體味大東亞文化在這條路上產生的千年影響。
王振一直深陷主題創(chuàng)作的思考中,絲綢之路在西域這條分支上,藝術非常明顯地受到了宗教的影響,許多創(chuàng)作主題很難避開。雖然說宗教畫面非常具有原始的吸引力,包括宗教故事的神秘性、宗教畫面的豐富性。但是對于當代的藝術家來說,王振認為更多的思考和著力還是應該在時代性上。當然這個時代性,一定始于一千年前那條彌漫的黃沙與駝鈴聲的絲綢之路。王振游走在現代文明和古絲綢文明并存的祖國西域,感受當地的人情風貌,用一雙畫家的眼睛將一幅幅畫面映在腦海,展開想象,進行繪制……
“我喜歡充滿神秘性的畫面,不是那種故弄玄虛。一千個人心里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喜歡不同人看到我的畫之后,能夠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想象。每次進行集體創(chuàng)作大題材時,我經常陷入不斷地自我詰問,我們希望給這個時代留下什么?我們希望后代看到如何的現在?作為時代的記錄者,如果不能夠在這些質問中保持藝術的純粹性和原動力的話,我想,這樣的藝術是不值得被尊敬的。”當我們追問王振最終選中的時代旋律是什么,他淺淺一笑,“微小的幸福瞬間而已。”
轉自:時動中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