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日趨飽和,產品同質化嚴重、換機周期延長的背景下,2017年中國大陸市場更是經歷了一場寒冬。根據群智咨詢數(shù)據顯示,2017年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市場發(fā)貨量約4.68億部,同比下降6.2%,尤其是進入下半年,整體出貨降幅超兩位數(shù)。根據模型測算,隨著2018年第二季度各品牌新機陸續(xù)發(fā)布,市場將出現(xiàn)觸底反彈跡象。
(圖片來源:互聯(lián)網)
“全面屏”成為關鍵詞,整整貫穿了2017年一整年。根據群智咨詢數(shù)據,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全球全面屏智能手機發(fā)貨量約1.3億部,其中中國大陸智能手機的發(fā)貨量約2200萬部,第四季度其滲透率達到16%,全面屏的普及已經成為產業(yè)鏈不可逆的趨勢。
在2017年年初時,群智咨詢預測智能手機面板的技術發(fā)展趨勢主要圍繞“畫質、外觀、功能集成”三個方面展開。如今,隨著傳統(tǒng)顯示技術的逐步成熟,無論LCD或是OLED面板的顯示效果都已經達到較高水平。
“全面屏”的話題就讓它留在2017年。展望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顯示技術提升仍將主要圍繞“外觀”和“功能集成”兩個方面展開。
外觀:從“劉海屏”到“挖孔屏”,不斷挑戰(zhàn)可視面積
“劉海屏”的發(fā)展趨勢
手機顯示屏突破傳統(tǒng)16∶9長寬比例,向18∶9、19∶9、20∶9甚至更細長方向發(fā)展,增加了手機屏的可視面積。以5.5英寸16∶9產品為例,如果換用18∶9全面屏,則顯示屏在保持整體寬度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可將尺寸增加到6英寸,可視面積提升10%;如果換用18.7∶9全面異型屏,則顯示屏尺寸可以增加到6.2英寸,可視面積提升16%。
2017年蘋果發(fā)布iPhoneX的“劉海屏”高端智能手機,這種創(chuàng)新設計在曝光之初引發(fā)了不小的爭論。但無論如何,它提升了智能手機的可視面積,同時也增加了消費者對品牌的辨識度。國內手機品牌在2018年將有多款異形屏手機面世。根據群智咨詢數(shù)據,截至2017年12月,已經在規(guī)劃和研發(fā)中的異形屏智能手機有超過20款之多。
與普通全面屏相比,異形屏幕的大范圍普及將遇到以下五大挑戰(zhàn):
第一,面板開槽部位的設計難度較高,跟全面屏顯示區(qū)域四角類似,開槽部位的邊角通常是R角形狀,因此該部位顯示線路的布局都需要進行重新設計。
第二,由于不同品牌廠開槽部分的尺寸都存在差異,因此對驅動IC的算法匹配提出了差異化的要求。如果顯示屏還同時使用了TDDI驅動方式,那么對驅動IC的調校要求就更高。
第三,LCD異形屏對背光改動要大得多,背光整體結構以及內部的各種膜材都需要為對應開槽進行匹配。
第四,屏幕本身切割也需要增加相應切割設備,這部分增加的資金投入較多(雖然主流面板廠已經增加了相應的投資)。
第五,異形屏的使用也對手機硬件(包括攝像頭、聽筒等)、軟件(操作系統(tǒng)等)的適配性提出更高要求,無形中也增加了其他零部件的成本。
總之,異形屏無疑會增加硬件及軟件的不小成本,最終品牌廠又不得不轉嫁該部分成本到終端消費者。在全球大宗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的今天,異形屏的成本壓力將是終端品牌不得不面對的挑戰(zhàn)。群智咨詢對全面屏的快速上量仍然保持較保守態(tài)度,預計2018年全球異形屏智能手機的發(fā)貨量約2.8億片,滲透率從2%上升到19%,其中貢獻最多的將是蘋果公司。
“挖孔屏”的趨勢
三星Galaxy前不久公布其“挖孔”屏幕的專利申請,那么對于“挖孔屏”是否能引領全面屏的發(fā)展趨勢,仍需觀望。相較“劉海屏”,“挖孔屏”無疑提升了手機顯示屏的可視面積,無比接近“全面屏”的概念。同時也提升了手機整體外觀的時尚性及科技性,更能吸引消費者。毋庸置疑,其對產業(yè)鏈的挑戰(zhàn)性也相當高,除了期待下半年三星GalaxyNote9或者明年S10的新品外,國內整機廠商也紛紛開始考慮和加大對“挖孔屏”的研發(fā)力度,主力面板廠商同時也在加大這方面的開發(fā)力度。
功能集成:Y-OCTA/屏下指紋、FaceIDY-OCTA逐漸成熟
在LCD領域,借助LTPS(低溫多晶硅)LCD的普及,In-celltouch技術被普遍使用,但在OLED領域則仍是以On-celltouch技術為主。因為對剛性OLED顯示屏而言,為了解決陰極對In-celltouch電路的屏蔽作用,需要在封裝層內側形成圖案化陰極以避免屏蔽,這樣就增加了mask蒸鍍步驟進而降低了良率。但在On-celltouch方式中,在封裝玻璃上部形成ITO的工藝無需使用蒸鍍工藝,而且也可以將光刻工作外包出去,因此On-celltouch技術一直是剛性OLED的觸控方案選擇。
但是柔性OLED產品實現(xiàn)后情況則出現(xiàn)了變化。由于柔性OLED需要使用薄膜封裝技術(TFE:ThinFilmEncapsulation),而此步驟中的封裝層需要在OLED產線內形成,無法進行外包,這樣就需要使用面板內部的光刻才能實現(xiàn)觸控功能。因此,為了將OLED產線產能留給利潤更為豐厚的屏幕生產,現(xiàn)階段柔性OLED顯示屏的觸控方案多為touchfilm的形式,即通過在偏光片上部或下部貼附觸控ITO薄膜的方式實現(xiàn)觸摸功能。這種方案技術成熟,但也存在透光性較差及厚度較大的問題。
作為全球OLED領先制造商,三星在2017年的GalaxyS8手機中使用了針對柔性OLED開發(fā)的Y-OCTA顯示屏(YoumOn-CellTouchAMOLED),首先在薄膜封裝層上涂布材料提高平整度,然后通過光刻工藝在封裝層上直接生成touch電路。使用這種技術的柔性顯示屏在功能集成度、屏幕厚度和透光率等方面表現(xiàn)都更為優(yōu)異。2018年三星將在GalaxyS9和Note9系列高端手機中全面使用Y-OCTA顯示屏,這也意味著柔性On-cell觸控技術將愈加成熟。
2018是屏下指紋(UnderDisplay)發(fā)展元年
近期一則新聞《瑞典生物識別廠商FPC裁員45%,2017年Q4營收同比減少62%》轟動業(yè)界,對于領先的全球生物識別供應商,萬萬沒料到幾件事:
首先,“全面屏”趨勢來得如此迅猛,品牌終端廠新項目取消前置指紋。其次,2016年年底芯片備料庫存在2017年手機產業(yè)遭遇“寒冬”。再有,國內指紋識別方案商的迅速崛起,芯片價格一路下滑。
造成這種情況也不足為奇,根據群智咨詢初步統(tǒng)計,2017年全球指紋芯片的發(fā)貨量約9.8億顆,同比增幅超過30%,其中FPC和匯頂?shù)某鲐浟烤^2億顆。指紋識別已經成為手機的標配部件。雖然出貨量增幅明顯,但是產品結構卻出現(xiàn)大逆轉,蓋板式等中高端需求下降明顯,增長主要來自低端Coating鍍膜式需求。
眾所周知,屏下指紋技術主要分為光學式及超聲波兩種,且均需要搭載OLED屏幕實現(xiàn)。以新思、匯頂?shù)葹榇淼墓鈱W式屏下指紋方案已經逐步成熟。在2018年的全球CES展上,vivo率先發(fā)布了搭配SynapticsClearIDFS9500光學指紋傳感器的vivoX20PlusUD屏下指紋手機,雖然目前仍然在試水階段,但是國內主流品牌廠已經進入了小批量項目的試產階段,預計2018年下半年會有更多搭載屏光學屏下指紋方案的智能手機上市。目前的光學指紋方案更多是基于硅片,采用玻璃基板的光學指紋識別方案,仍然需要待面板廠研發(fā)技術不斷提升。
另一種方案是超聲波方案,主要以高通、FPC為主。目前仍然在預研階段,由于超聲波方案必須搭載柔性OLED屏幕,整機產品的上市會晚于光學指紋產品。預計2018年下半年超聲波式的整機會逐步上市。相較光學式屏下方案,由于超聲波式方案在量產成本、強穿透性方面頗具優(yōu)勢,隨著中長期柔性OLED上量,從技術路線來看,超聲波方案的屏下指紋或許能迎來更好的發(fā)展。
2018年將是屏下指紋發(fā)展的元年,光學式及超聲波式指紋均會有量產機型上市,技術的大范圍普及仍然要期待供應鏈的進一步成熟,或許2019年將迎來市場的高速成長。
FaceID(3D結構光)期待算法突破
蘋果公司在iPhoneX上直接取消了指紋識別方案而采用FaceID(3D結構光)面部識別方案的做法,對產業(yè)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3D結構光的技術攻克難點不在硬件,硬件供應鏈已經相對成熟。真正的難點仍然在算法,包括高通公司在內的,擁有AP平臺的公司目前已經在加大研發(fā)力度,希望能在算法方面盡早突破。FaceID的發(fā)展仍然受制于供應鏈的成熟,預計今年下半年會有品牌廠(非蘋果)率先搭載FaceID(3D結構光)產品小批量試產。
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和面部識別技術將在2018年展開對未來中高端手機識別技術主導權的爭奪,預計未來兩種生物識別技術也將同時并存。至于誰會更勝一籌,還要待整機產品的量產上市。
綜上所述,2018年智能手機顯示技術在外觀方面將圍繞“挖槽”展開并逐步衍生到“挖孔”方案。功能集成方面將圍繞“屏下指紋”和“FaceID”展開,柔性OLED的“Y-OCTA”觸控方式也將愈加成熟。“快”是智能手機產業(yè)鏈發(fā)展的一大特點,供應鏈、新技術、業(yè)態(tài)模式等變化均比較快,多因素決定了終端品牌的興起及衰退,“不求一時梟雄,但求長久基業(yè),且行且珍惜”。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