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一直是個有熱度的話題。所謂減肥,無非管住嘴邁開腿、少吃多動而已。但對于很多人來說,少吃多動實在太難堅持了,于是,市面上各種所謂代餐食品應運而生。
代餐,顧名思義就是代替正餐的食品,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代餐粉、代餐飲料、代餐餅干等,號稱“吃飽了也能瘦下來”。這類產品自稱的“原理”就是用最低的熱量、最高的營養(yǎng),做最飽腹的食物。據(jù)市場調研機構歐睿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代餐食品市場規(guī)模迅速擴張,從2015年的49億元躍升到2019年的72億元,預計今年將突破百億大關。
近日,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聯(lián)合福田區(qū)、寶安區(qū)、龍崗區(qū)消費者委員會,公布了一份《2020年輕食代餐粉比較試驗報告》,挑選了10個熱門品牌的代餐食品,從安全指標、營養(yǎng)指標、主觀測評和綜合評價等四個方面進行評估打分,供消費者參考?!按头邸钡降啄芊翊停渴忻嫔系闹饕彤a品真能“吃飽也能瘦”嗎?
檢測結果:安全指標未超標
但營養(yǎng)成分與標簽標示值不符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收集了400多份調查問卷確定消費者的主要關注點。這400位消費者首先關心的是安全問題,這些代餐食品是否有違禁成分,吃后是否會有不良反應。其次,有沒有瘦身效果。另外,長期吃是否會造成營養(yǎng)不良。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選出了中糧天科、湯臣倍健、網(wǎng)易嚴選、碧生源、雀巢等10個品牌的代餐產品,從安全指標和營養(yǎng)指標等方面進行比較實驗。
目前,國內外沒有強制和專門的代餐粉相關標準,國內產品絕大多數(shù)采用固體飲料標準。這次檢測在安全指標方面,10個品牌的代餐粉均未檢出芬氟拉明、西布曲明、麻黃堿等違禁減肥藥,但在營養(yǎng)成分上,有4個品牌的部分檢測品實測值與標簽標示值不符。
例如,中糧天科、Smeal、網(wǎng)易嚴選的代餐粉被測出脂肪的實測值超過標簽標示值;碧生源和網(wǎng)易嚴選商城的代餐粉中,鈉的實測值超過標簽標示值。
部分品牌的代餐產品已經下架
專家建議:認真閱讀食品標簽
目前,網(wǎng)易嚴選和碧生源中檢測樣品與標簽標示值不符合的代餐產品已經下架,無法從一些主流電商平臺檢索到。
Smeal方面對媒體表示,知道消息后第一時間就對同批次產品進行復檢,復檢報告的脂肪含量是2.1g/100g,略低于其產品的標簽標示值2.3,深消委的實測值是4.26。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質量部項目負責人謝靚介紹說,目前代餐粉還沒有一個專門的標準,這次檢測參考的是中國營養(yǎng)學會2019年年底發(fā)布、今年1月開始實施的《代餐食品》團體標準。對比這個標準,部分代餐粉的營養(yǎng)指標沒有達到最低要求或者超過了這個范圍的最高標準。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防控科李艷艷博士表示,產品營養(yǎng)標簽數(shù)據(jù)是消費者了解代餐產品很重要的參考指標,目前代餐產品生產按照《固體飲料》的標準進行生產,指標浮動范圍過大,沒有針對性。
李艷艷提示,這會對消費者選擇上造成一定的誤導。消費者在購買或者食用代餐食品之前,一定要認真閱讀食品標簽,了解購買的代餐食品能否滿足一餐,或者是每天代兩餐的能量、營養(yǎng)的需求。
測評報告:體重有減幅
但有人有輕微腹瀉、脹氣等不適現(xiàn)象
此外,深消委測評報告中提到,40位測評人在為期一周的測試中,體重有減幅,但有的測評人有輕微腹瀉、脹氣等不適現(xiàn)象。
李艷艷博士稱,代餐產品不適合孕婦、兒童、病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使用,不可代替三餐。
代餐粉效果因人而異且不可長期食用
深圳市消委會提醒:
代餐粉對控制體重有一定的幫助,效果因人而異。餐粉只是幫助控制熱量的一個途徑,更重要的是合理膳食、合理運動,提高基礎代謝率,吃動平衡才能維持健康體重。
代餐食品可替代一餐或兩餐膳食,不可代替全天膳食食用。使用代餐食品,最容易導致缺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應搭配牛奶、雞蛋、豆類、新鮮蔬果等食物。
代餐粉不能長期食用,并不合適所有人。食用超過兩個月建議在專業(yè)營養(yǎng)師或醫(yī)生指導下進行,逐步過渡到正常的平衡膳食。代餐粉不適合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兒童、病人及老年人食用。
超重和肥胖人群應減少高脂肪、高糖及大量淀粉類食物的攝入,選擇高營養(yǎng)密度、高膳食纖維、高飽腹感、低血糖反應的食物,如粗雜糧、豆類、新鮮蔬果等,適量攝入瘦肉、奶、蛋,少油少鹽少糖;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足量飲水,少喝或不喝奶茶、可樂、果汁、乳飲料等含糖飲料。
轉自:中新經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