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6年,六十四歲的劉禹錫分司東都洛陽,終與同樣身份且仕途輾轉(zhuǎn)的白居易相聚,重逢之時彼此歷盡滄桑,垂垂老矣。白居易寫給劉禹錫詩句“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皆充塞著其悲觀情緒。劉禹錫并不認同白居易對于衰老的憂慮,回復“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是以勸解,誰說日落就是快夜幕呢,雖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暉,依舊能夠幻化成霞,璀璨滿天。多么豁達、釋然和積極的心緒啊。不懼日落,人間清醒。
說到太陽,它是中國古代文學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像人一樣被賦予生命力,但是夕陽可并不是象征著生命的衰落,它穿越光陰之魅解讀關(guān)于死生契闊的哲學。最近,我也被史鐵生先生筆下《我與地壇》的那片余暉牽動心弦,當他強忍著身體殘疾的病痛搖著輪椅來到地壇躲避世俗的那一刻,“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他在斷壁殘垣和古樹昏鴉之中坐上一天,于滿園彌漫的光芒中,看清時間也看清自己。看著太陽“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也正是此時,“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span>
史鐵生先生沉浸于這里的滄幽和自然。在地壇里思索關(guān)于生命的問題。他首先拉長時間的焦距,地壇已歷經(jīng)滄桑四百年多年,宇宙無邊無際,太陽東升西落,人類漫長的生命只是自然界的驚鴻一瞥,看似是毫無意義的存在,人生好運與否、殘疾的悲痛顯得微不足道。但然后又精準“對焦”,誰能說一瞬不等于永恒呢,生命本無意義,是我們使它有意義,是“我”,使生命獲得意義,肉身的你不能拖累精神的你,要像太陽一樣活得絢爛、活得精彩、活得超脫,生命與自然默契相和。就像太陽落山了,又何妨呢?第二天黎明,它還會升起,黑夜不會持久,四季自會循環(huán)。
正如他在《我與地壇》里所闡述的,“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史鐵生在此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斗的力量,有了戰(zhàn)勝殘疾,重拾起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的力量。
而被那太陽余輝映照的,除了他的病痛,還有母親的背影。他知道母親會來找,但又不想被發(fā)覺,只要見他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zhuǎn)身回去。他也看見過幾回視力不好的母親四處張望的情景。甚至有一回他搖車出了家里小院,想起什么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他走時的姿勢。母親常常自我安慰、暗自的禱告,希望孩子有獨處的空間,但卻也擔心、焦慮、和胡思亂想。所以在每一個日出時心神不安的送孩子出院子,又在每一個日落時情不自禁的去地壇里尋找他的身影。這條地壇路,他的輪椅攆過多少遍,母親的腳步就踏過多少遍。
那時的史鐵生先生,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那個,他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而這些,是母親去世后他才幡然醒悟。
莫道桑榆晚,莫嘆光陰急,因為總還有些東西如生命般可媲美落日余暉的渾厚,比如劉禹錫與白居易的惺惺相惜,比如嵌在史鐵生車轍攆過的土地之上母親急促的腳步,和她毫不張揚的愛。(吳紅)
轉(zhuǎn)自:中國網(wǎng)
【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