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及“傳統(tǒng)文化”之時,你會想到什么?
是端午節(jié)賽龍舟、中秋節(jié)賞月、重陽節(jié)登高,抑或是在農歷新年之時貼春聯(lián)、寫福字,過一個熱熱鬧鬧的團圓年?
在香港威雅學校楊菲菲副校長看來,以上這些我們所熟悉的年俗,是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許多學校會帶著孩子們參與的主題,但卻遠遠不是全部。
香港威雅學校副校長
楊菲菲
楊菲菲是上海人,從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遠赴英國國王學校修讀教育管理碩士,先后在英國、泰國和新加坡的學校工作,曾擔任新加坡德威的中文部初創(chuàng)成員和曼谷德拉英國學校的普通話教學總監(jiān),并從2013年至今一直擔任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考評部中文中學會考IGCSE考官,擁有豐富的中文教育經驗。
在她看來,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教學,一直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它涵蓋了傳統(tǒng)習俗,更與語言、歷史等學科的學習密不可分。
在香港威雅學校,傳統(tǒng)文化教學始終以“看不見、摸不著”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著每一個孩子。
無論孩子的第一語言是普通話、粵語抑或英文、法文,都能在此得到很好的學習與鍛煉,對于華人孩子們來說,這是他們的“根”;而對于外籍孩子們而言,這也是他們在香港求學之時,可以收獲的寶貴財富。
學中文、學歷史
傳統(tǒng)文化在其中扎根
香港威雅,是一所對中英文學習均十分重視的學校,亦是香港當地以普通話進行中文授課的先鋒之一。
學校采用的是以中、英、數為主科的平衡發(fā)展的教學模式,每周各有7節(jié)英語課、中文課和數學課,這三門核心課程幾乎占了所有課程的一半時間。
學校所有的中文課程均以規(guī)范的普通話授課,學生主要以簡體字學習閱讀和書寫中文;與此同時,孩子們也可以通過書法課、自愿性輔助閱讀課和一系列課外活動學習繁體字。
面對第一語言為普通話、粵語或英文等不同背景的孩子,學校也有分流授課的個性化安排。
語言與文化,就好像緊密聯(lián)結的雙兄弟——你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
楊校長表示,當不同的孩子在學習中文之時,孩子們對于與之水乳交融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們中文學習所能達到的高度。
“對于華人孩子來說,傳統(tǒng)文化學習帶來的是一種認同感,只有先產生了一種身份認同,才會更有動力將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學好?!? 楊校長說,“而對于外籍孩子來說,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最重要的,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體驗——無論是有趣的神話故事、神奇的漢字構造還充滿韻律的音調——都能讓他們更加喜歡中文,想要更多地去探索這門語言?!?/p>
香港威雅學生學習中秋節(jié)相關文化習俗
在強調身份認同感與學習興趣的背后,是一種充分發(fā)揮孩子們主觀能動性的教育理念。
在威雅的課堂上,我們幾乎不會看到老師進行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而是有兒歌、有詩歌、有故事、有游戲,還有動畫片等視覺形象的播放……
用楊校長的話來說,學校的中文課堂是“活”的,無論面對的是怎樣中文水平的孩子,老師們都自有一套方法,將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開發(fā)至極致。
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與學習,不僅僅在中文課堂上發(fā)生。
楊校長告訴我們,在香港威雅,歷史課堂也是傳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近期,她正在對歷史科目中有關中華文化的部分,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整合,也是希望能夠更加側重于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學習。
比如,孩子們從一年級開始,就會學習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文化,在中文課上我們也會慶祝每一次節(jié)日;他們也會了解到經典的神話故事,比如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等;
我們也會介紹國旗、國歌、國寶熊貓…… 到了孩子三年級的時候,我們會引入香港本地的歷史、著名建筑,以及全國各地的城市及其代表建筑的學習,和世界上重要偉人的人生事跡;
現(xiàn)在,六年級的孩子正在學習“鄭和下西洋”……可以看出,歷史學習的涉獵范圍是非常廣的。
楊校長一直堅信,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涉獵面極廣的概念。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凝結成顆顆傳統(tǒng)文化的珍珠,閃耀于后人眼底眉間,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無一不是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
正是在扎實的中文學習和歷史學習中,威雅學子們從小就徜徉于傳統(tǒng)文化的長廊,并從中采擷、吸納著珍貴的養(yǎng)分,滋養(yǎng)著人生的成長。
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不是“可選項”,而是“必修課”
香港,作為一所市民英文水平相對較高、英文教育覆蓋較廣的城市,其國際化與現(xiàn)代化的程度,往往為人所稱道。
但當我們談到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必要性之時,楊校長則堅定地告訴我們——
這絕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必修課”。
楊校長正帶著孩子們學習
曾在英國、泰國和新加坡等多國工作與生活的她,在來到香港繼續(xù)投身教育事業(yè)之時,深切地感受到,香港,這顆屹立于東方、面向世界的璀璨明珠,其實在保留中華傳統(tǒng)文化習俗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
“剛好我家旁邊就經常能看到劃龍舟的訓練,”楊校長笑著說,“香港市民對于春節(jié)習俗也十分講究,細到要送什么東西、擺放什么花…… 還有城市內的廟宇,雕梁畫棟的建筑,其實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p>
香港大澳端午賽龍舟
在這樣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中,她堅信,學校要做的,正是將這份寶貴的財富,繼續(xù)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讓孩子們從小就擁有對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好奇與熱愛,華人孩子可以驕傲于本民族的文化歷史,而外籍孩子也可以感受到東方文化的魅力和風韻。
這樣的教育初心,也恰好就是香港威雅的家長們所深深認同并不懈追尋的。
在之前的一次家長群訪中,有不少家長提及,當初他們深受學校吸引的一個關鍵點,正是扎實的中文語言及文化教育。這樣的心態(tài),不僅流行于香港本地華人家庭、來香港生活的內地華人家庭之中,更在許多外籍家庭中,亦有所顯現(xiàn)。
有兩個孩子都在香港威雅學校就讀的英國人Emma,自己也是一位中文的終身學習者。當初在給孩子擇校之時,她重點考察了中文教學這一方面。
Emma與她的三個孩子
大兒子Seb(右)就讀二年級
二女兒Alexia(左)就讀一年級
她的大兒子Seb原先就有一定的中文基礎,作為家長,她希望孩子可以延續(xù)這方面的學習,尤其能夠進一步提升普通話的聽說讀寫水平。這樣的安排,也是希望將來孩子除了回到西方發(fā)展,也可以擁有足夠廣闊的、在中國內地學習及工作的機遇。
楊校長回憶道,她還遇到過另外一組爸爸是荷蘭人、媽媽是泰國人的家庭,家長們甚至希望孩子掌握荷蘭語、泰語、英語、普通話等多種語言。
楊校長表示,她很能夠與這些外籍家長共情——既然當初選擇帶著孩子來到這里,自然是希望能夠在這段時光里,盡可能多地感受當地風土人情,掌握當地的語言,融入香港,也更多地接觸與了解香港背后的中國內地。
那么對于本就擁有共同文化根基的內地家庭及香港本地家庭而言,學好普通話與簡體字,認同華人千年以來代代傳承的傳統(tǒng)文化,更是重中之重。
“我曾遇到過一些‘港漂’家庭,他們從內地來香港工作,一聽到我們使用人教版語文教材,都覺得又親切又高興,” 楊校長說,“如果某天孩子們又回到內地上學,這樣的安排有助于讓他們做到‘無縫銜接’?!?/p>
而在大灣區(qū)的建設與發(fā)展已成國家大勢所趨的氛圍中,不少香港家庭也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扎實掌握普通話、簡體字,以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與根基,更好地融入內地大家庭,在祖國騰飛的時代浪潮中,成為那一朵朵奮勇爭先的“后浪”。
從東西融合的香港
驕傲地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在上海出生、長大,而后又遠赴多個國家求學、工作、生活,如今回到香港從事教育工作,作為一名典型的全球化時代的中國人,楊校長對于文化教育所帶來的身份認同及民族自信這一層面,亦頗有體會。
跟孩子們打招呼的楊校長
在泰國曼谷的一所國際學校工作時,楊校長曾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CICU)合作,共同為學校建立了漢語水平考試/中小學生漢語考試中心(HSK/YCT Test Centre),希望可以鼓勵更多的中文學習者通過標準化測試,提升自己的語言水平;更希望他們可以對中華文化保持探索的熱情,有朝一日可以來中國做客。
這背后,是對本民族語言文字深沉的愛,亦是對民族身份的驕傲與自信——“只有你首先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別人才會以平等的、欣賞的目光來看待你?!?/p>
楊校長多次提到,得益于祖國的強大,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掀起了一陣中文學習的熱潮。
對于將來即將從香港,走向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威雅學子們,楊校長提到,每個人對于文化傳承、文化傳播的貢獻或許因人而異;
但只要每個從威雅走出來的華人孩子,從小就能夠深切地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擁有強大的文化自信,那么她認為,我們所提供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從香港這樣一個東西交融、海納百川的城市出發(fā),背后是來自祖國母親溫暖的懷抱與強大的支持,面前則是一個廣闊無垠的天地。
語言、文化及歷史教育賦予了威雅學子們無限的可能性;而香港威雅要做的,就是與孩子們攜手探索、共赴未來,讓那份仿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澆灌出一朵又一朵卓越成長之花。
【關于香港威雅學校】
香港威雅學校秉承全人教育理念,為1至8年級學生提供高品質的中英文課程學習及沉浸式語言環(huán)境,以及豐富的、激動人心的課外課程,旨在培養(yǎng)既具有中國文化底蘊、又具備全球視野的卓越畢業(yè)生。
作為香港實施簡體字教學的先鋒學校之一,學校以扎實的中文教學,成為心系優(yōu)質教育的香港家庭的擇校首選。豐富的課程設置、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及全方位的支持引導體系,能為學生在香港本地、中國內地、英國及全球各地的升學做好從學業(yè)至身心方方面面的準備,中學部發(fā)展計劃亦正在籌備中。
轉自:鳳凰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