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檢驗檢疫局攻堅完成的國家質檢總局科研項目“進口棉花中農殘檢測及國際貿易中預警體系研究”,提高了棉花農藥殘留檢出限量,擴大了可檢測種類。該項目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應對棉花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浙江檢驗檢疫局攻堅完成的“進口棉花中農殘檢測及國際貿易中預警體系研究”日前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鑒定。該項目全面掌握了全球棉花纖維的分布情況和棉花農藥殘留總體情況,建立了棉花農藥毒理基礎數(shù)據(jù)庫,建立了棉花農藥殘留——脫葉劑、催熟劑和除草劑等的檢測新技術,為應對棉花國外技術性貿易性措施打下基礎。
棉花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單纖維品種,總量達到世界纖維消耗的40%以上,在天然纖維中達四分之三,是紡織工業(yè)最重要的纖維產品。近年來,隨著綠色環(huán)保和穿著天然化要求的提高,棉花制品在紡織制品尤其是占家紡紡織品中的比例又有所上升。我國作為一個紡織大國,是棉花纖維消耗和棉花制品生產的大國,同時也是棉花制品國際貿易的大國。但我國并不是棉花種植生產的大國,大量生產性的棉花需要通過進口。
棉花是農藥消耗最大的農副產品,世界上大約60%的農業(yè)化學制劑被用于棉花。目前,棉花生產上使用的農藥分別是脫葉劑、催熟劑和除草劑等。其中棉花使用的殺蟲劑,占殺蟲劑總消耗的16%,價值將近20億美元(包括催熟劑和落葉劑),超過了任何一種農作物。
勢在必行
由于進口國棉花種植的機械化程度高,幾乎全部采用機器采摘,因而還使用了大量的脫葉劑和催熟劑。和棉花殺蟲劑不同,脫葉劑和催熟劑由于都是在棉花采摘的后期噴灑,此時大部分棉鈴都開始吐絮開裂,在棉花纖維中殘留濃度較高,是對操作人員更具威脅的棉花農殘制劑。因而對棉花纖維中脫葉劑和催熟劑的監(jiān)測和控制是比棉花殺蟲劑監(jiān)控更為重要的內容。如何進行棉花產品的農藥殘留進行監(jiān)控,是生態(tài)棉紡織品品質控制的關鍵之一。在國際生態(tài)紡織品研究和檢驗協(xié)會頒布的國際生態(tài)紡織標準Oeko-Tex Standard100中,規(guī)定禁用和限量的與棉花生產直接有關的農藥就達54種,包含殺蟲劑、除草劑和脫葉劑。
有統(tǒng)計報道,假如美國所有的棉花在種植中都禁用農藥,將使美國的棉花產量下降73%,顯然這是無法想象的。由于對棉花脫葉劑和催熟劑在棉花纖維上的殘留特性及其衰減規(guī)律缺乏研究,也沒有權威可信的資料數(shù)據(jù)可以借鑒,再加上對棉花脫葉劑和催熟劑的毒性缺乏足夠的重視,我國還沒有針對棉花脫葉劑和催熟劑檢測的技術、防控體系,含高毒脫葉劑和催熟劑棉花的存在,不僅對操作人員身體健康危害大,對我國紡織品在國際上的聲譽也具有潛在損害。建立棉花農殘(包括殺蟲劑、脫葉劑和催熟劑)檢測體系勢在必行。
攻堅克難
目前,進口棉花檢測一般都是重量鑒定和極其普通的長度測試,如果能夠使用HVI測試已經是很全面了。在國際上對我國出口產品技術壁壘設置越來越苛刻的情況下,如何發(fā)揮我國檢驗檢疫的技術優(yōu)勢,尋找進口產品的技術缺陷,設置我國貿易需要的技術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由浙江檢驗檢疫局董鎖拽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科研計劃項目“進口棉花中農殘檢測及國際貿易中預警體系研究”的開展,將棉花脫葉劑和催熟劑殘留作為重點進行棉花農殘檢測研究,建立防控體系,在國內尚屬首次。研究對棉紡行業(yè)、有關國際貿易以及檢驗檢疫技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該項目在棉花這一大宗進口商品上尋找技術壁壘新的突破口,并研究新的國際貿易技術壁壘體系,進行新的進口棉花測試指標研究和建立新的快速檢測系統(tǒng),對我國貿易政策的制定和我國進出口貿易技術壁壘的設置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對我國技術檢測的能力和形象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棉花農殘防控體系的建立,事關國家公共安全,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優(yōu)先支持的主題。
課題組通過兩年時間,縝密部署,厘清要素,逐步展開和推進研究計劃。首先從全球棉花生長周期、棉花使用農藥種類與時期、全球主要棉花產區(qū)分布、各產區(qū)的氣候特點、各產區(qū)的棉花產量與數(shù)量、全球主要棉花進口國的分布、各進口國進口量等多個方面對全球棉花產業(yè)進行調研,為建立進出口棉花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奠定基礎;其次,從農藥自身毒性與衰減性、農藥在棉花種植中衰減性、農藥與棉花親和性、棉花后續(xù)生產中的毒性衰減性等諸多方面對棉花用農藥進行綜合評價,建立棉花用農藥毒理分析體系;第三,對棉花中有機磷類農藥、氨基甲酸酯類農藥、苯氧羧酸類農藥、草甘膦及其代謝物的殘留檢測技術進行研究,建立了棉花農殘檢測方法。
前景寬廣
浙江局取得的《進口棉花中農殘檢測及國際貿易中預警體系研究》研究成果,為我國進口棉花的宏觀調控提供了技術支持,也為我國技術壁壘的應對提供了科學依據(jù)。成果的實用價值高,應對性強,一是項目組通過對棉花中有機磷類農藥、氨基甲酸酯類農藥、苯氧羧酸類農藥、草甘膦及其代謝物殘留檢測技術進行研究,建立了更為精確的棉花農殘檢測新技術,在此基礎上研究制訂3項行業(yè)標準,規(guī)范了相關行業(yè)的標準化工作;二是改變了棉花國際貿易中僅對物理指標進行檢測的理念,目前進口棉花檢測一般都是重量鑒定和極其普通的長度測試,通過本課題的深入研究,逐步將棉花檢測轉向化學領域,應對國外技術貿易措施更有效、依據(jù)更充分。三是引進國際生態(tài)防控體系和理念,建立與國際生態(tài)防控體系接軌棉花生態(tài)防控體系,建立棉花農殘信息共享和預警系統(tǒng),可運用于進口機摘棉花的管理、檢測和生態(tài)品質控制,為我國政府進口棉花的宏觀管理提供了依據(jù)。
鏈 接>>
“進口棉花中農殘檢測及國際貿易中預警體系研究”,對主要的進口國棉花進行農殘檢測,共涉及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坦桑尼亞、墨西哥7個國家,對中國和美國兩國還按照產區(qū)進行農殘檢測,共進行了有機氯類、除蟲菊酯及擬除蟲菊酯類、有機磷類、煙堿類、苯氧羧酸類等幾大類共91種農藥的農殘檢測。建立了棉花農殘情況的基礎數(shù)據(jù)庫,為建立進出口棉花國際貿易技術壁壘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并在此基礎上制作了進出口棉花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及預警體系,為中國政府商務貿易提供技術支持。
來源:中國國門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