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中間價引入逆周期因子近3個月,定價效率未受顯著損失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17-08-22





  路遙知馬力,實踐出真知。 5月末,逆周期因子被引入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至今將滿3月。實際觀測數(shù)據(jù)的積累,加之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報告的公布,為深入分析逆周期因子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視角。我們認為,理論層面,逆周期因子是對人民幣匯率長短期運行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加強了中間價長期錨和短期錨的內生紐帶,削弱長期匯率失衡和短期匯率超調的雙重風險。技術層面,針對市場預期的順周期性,逆周期因子構建了基于全局視角和未來前景的動態(tài)規(guī)劃,將局部最優(yōu)化升級為全局最優(yōu)化。我們的實證研究表明,通過提升預期管理的政策效率,逆周期因子不僅有效引導中間價向人民幣基本面加速趨近,同時也并未造成匯率定價效率的顯著損失,合理兼顧了匯率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風險防范。
 

  逆周期因子的政策意義。近期,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報告正式宣布,“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已實現(xiàn)有序運行,并首次對逆周期因子進行了詳細闡釋。結合本系列報告的前期研究,我們認為,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均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策意義。
 

  理論層面,加強內生紐帶,協(xié)調長短運行。在本系列的前期報告中,我們提出并驗證了“基于現(xiàn)實的人民幣匯率長短期運行機制”。長期運行中,人民幣有效匯率內生趨向合理均衡水平,因此人民幣匯率的長期錨在于均衡匯率。短期運行中,由于堅守“雙重底線”,央行需要最小化匯率選擇痛苦,進而形成中間價“雙錨機制”,“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共同構成了短期錨。根據(jù)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逆周期因子的主要作用,在于對沖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使中間價更加貼近中國經濟基本面和國際匯市的變化。就本質而言,這一設定是對人民幣匯率長短期運行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學理表明,人民幣均衡匯率是實現(xiàn)內外部經濟均衡的合意匯率水平,集中反映了國內經濟基本面和國際匯市供求。因此,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并非在匯率運行中人為增加新的定價錨,而是進一步強化了原有長期錨和短期錨的內生紐帶。得益于此,人民幣匯率短期波動對長期趨勢的背離將得到有效限制,從而平滑地銜接匯率運行的長、短期路徑,削弱長期匯率失衡和短期匯率超調的雙重風險。
 

  技術層面,實現(xiàn)全局最優(yōu),構建預期走廊。正如我們之前報告所述,“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雙錨機制”所確定的中間價,本質上是在每個時點最小化央行政策成本的靜態(tài)最優(yōu)解。但是從數(shù)理角度看,面對市場預期的順周期性,每個時點的局部、靜態(tài)最優(yōu)化未必能夠實現(xiàn)全局的最優(yōu)化,因此需要通過引入逆周期因子,進行基于全局視角和未來前景的動態(tài)規(guī)劃。具體而言,在某一時點,如果市場預期的順周期性提升,則可以利用逆周期因子,在該時點相應加強預期管理,以進行前瞻性對沖。固然,此舉會大幅增加該時點的政策成本,擴大中間價對“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偏離,造成單一時點的非最優(yōu)化和福利損失。但是,由于及時阻斷了“羊群效應”的自我強化,后續(xù)一段時期的市場順周期波動和匯率超調將受到抑制,使得預期管理強度可以隨之調降,從而減少長期的政策成本和定價偏離,避免對市場效率的持續(xù)損傷,實現(xiàn)全局總福利的最優(yōu)化。更為重要的是,從長期來看,這一機制將形成一個“匯率預期走廊”,發(fā)揮與“利率走廊”相似的作用,促使市場行為趨于理性。隨著上述機制得到持續(xù)執(zhí)行并形成常態(tài)化約束,市場預期將在多次硬性“碰壁”中,逐步識別出對基本面的雙向偏離界限,并據(jù)此穩(wěn)定于一個央行合意的波動范圍。由于市場預期的“羊群”不再頻繁、強力地沖擊“走廊”邊界,后續(xù)預期管理的時長和強度相應縮減,進而降低長期政策成本。
 

  逆周期因子的實際作用。為了檢驗上述政策意義是否得以實現(xiàn),我們對逆周期因子的實際作用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分析中間價內部的預期管理成分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逆周期因子不僅有效引導中間價向人民幣基本面趨近,同時也并未造成匯率定價效率的顯著損失,因而相對合理地平衡了政策收益和政策成本,兼顧了匯率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風險防范。
 

  第一,中間價向基本面加速趨近。正如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所指出,今年以來,人民幣基本面迅速企穩(wěn),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不足。因此,當前引導中間價向基本面趨近,主要體現(xiàn)在加快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至合理水平。我們的測算也顯示,今年第一、二季度,人民幣有效匯率長期低于均衡匯率,加速升值是人民幣匯率的合理運行方向。遵循這一方向,我們的實證研究表明,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后(5.31-7.30),預期管理日均引導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幅度高達61.9bp,遠高于此前(4.1-5.26)的水平35.5bp。并且,引入逆周期因子后,預期管理切實對人民幣產生升值影響的概率為61.4%,而此前的概率則僅為45.9% 。因此,逆周期因子通過同時提高預期管理的效果和頻率,加強了人民幣匯率短期波動與長期趨勢的一致性,進而有效提升了中間價對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反映能力。
 

  第二,定價效率未受到顯著損失。任何政策工具都是雙刃劍。對政策工具的評價,既須考察是否實現(xiàn)了既定政策目標,又要觀測政策成本是否盡可能最小化。對于逆周期因子,潛在的政策成本是造成額外匯率擾動,扭曲價格形成機制。根據(jù)實證研究,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前(4.1-5.26),預期管理產生的日均額外擾動為76.2bp。在引入該因子后(5.31-7.30),雖然日均額外擾動上升至85.5bp,但是這一增幅未通過統(tǒng)計檢驗,表明差異并不顯著。此外,如果剔除因子引入當天(5.31)的一次性政策沖擊,因子引入后的日均額外擾動則降至75.9bp,與引入前基本持平。由此可以推斷,整體而言,逆周期因子并未顯著擴大對匯率定價的擾動,未對定價效率造成嚴重沖擊。
 

  我們認為,逆周期因子能夠兼顧上述政策成本和收益的關鍵,在于以全局最優(yōu)取代局部最優(yōu),提高了政策效率。實證數(shù)據(jù)顯示,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前后,預期管理強度的最大值分別為198.4bp和565.2bp,強度的變異系數(shù)為 0.69和1.35。這表明,在逆周期因子的引導下,中間價形成過程中的預期管理能夠緊盯市場預期的順周期波動,在敏感時點上靈活精確地提升管理強度。這雖然會導致單一時點的管理強度躍升,造成定價效率的短期損失,但是由于及時阻止“羊群效應”蔓延,降低了后續(xù)預期管理的所需強度,因此維護了總體定價效率。例如,5月末預期管理強度出現(xiàn)飆升,但是此后至6月20日,預期管理強度均保持低位,相似的波動路徑在6月末至7月下旬亦有重演,均驗證了“放寬局部最優(yōu)、實現(xiàn)全局最優(yōu)”的政策思路。(作者程實系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錢智俊系工銀國際高級經濟學家。本文系工銀國際研究部報告,經授權刊發(fā)。)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