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外貿體量巨大的省份,廣東實現出口正增長,占全國外貿體量的提升,為全國外貿“穩(wěn)增長”提供有效支撐。
0.8%,正增長。這是外貿大省廣東2015年的出口“成績單”。
根據中國海關廣東分署的通報,2015年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值6.3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9%,占同期全國外貿總值的25.9%。其中,出口4萬億元,同比增長0.8%,占全國出口總值的28.3%;進口2.36萬億元,同比下降10.8%,占全國進口總值的22.6%。進出口、出口、進口占全國的比重分別提升0.9個、0.7個和0.6個百分點。
在廣東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看來,廣東2015年的外貿數據總體優(yōu)于全國,這主要得益于調整貿易結構等政策刺激。作為外貿體量巨大的省份,廣東實現出口正增長,占全國外貿體量的提升,為全國外貿“穩(wěn)增長”提供有效支撐。
不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貿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表示,雖然經濟運轉出現整體向好的跡象,但廣東對外經貿依然存在下行壓力。
廣東外貿占全國比重提升
從數據上看,廣東的外貿呈現出整體優(yōu)于全國的態(tài)勢。
對比全國數據,廣東外貿進出口降幅比全國水平少3.1個百分點,0.8%的出口增幅比全國高2.6個百分點,進口降幅比全國低2.4個百分點。從占全國外貿的比重看,廣東的進出口、出口、進口均實現提升,提升幅度分別是0.9個、0.7個和0.6個百分點。
“從全國占比上看,廣東外貿可以說實現了”粵式反轉“。”陳鴻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年來,隨著江蘇、浙江等經濟大省外貿發(fā)展勢頭強勁,廣東占全國外貿的比重逐年下降,但2015年重新拉開領先的距離。
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共有7個省市進出口值超萬億元,按進出口規(guī)模從大到小依次為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北京、山東和福建,廣東以占全國外貿四分之一強的位置保持第一,0.8%的出口增速僅落后于浙江的2.3%。
數據的“粵式反轉”,使得廣東在2015年四季度調整的目標得以實現。
陳鴻宇分析,廣東一方面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找出口的新市場,瞄準東盟等國家,一方面依托一口通關等簡政放權措施降低企業(yè)運作成本,同時推動企業(yè)運用自主品牌、自主技術、“互聯(lián)網+”等提升“走出去”的競爭力。
不過,陳萬靈表示,從2015全年的月度數據看,廣東當前相對較好的成績還不太穩(wěn)固。當前的數據部分來自政策的“托舉”,一旦政策放松則有可能面臨下行的風險。而另一方面,國際市場還未充分向好,當前的政策刺激已經提前“透支”部分2016年的需求。
2015年,廣東進出口貿易數據波動較大,9月份和10月份更是出現單月連續(xù)兩位數下降,分別同比下降18.6%和12.1%。隨著政策的釋放,廣東進出口11月份實現增長0.9%,開始止跌回升。
“這也使得市場對政府的進一步政策充滿期待。”陳萬靈說。
跨境電商進出口居首
在外貿形勢變化的同時,廣東進出口貿易的結構也在調整。
海關廣東分署數據顯示,2015年,廣東一般貿易方式進出口增長4.9%,占總值的42.1%,比重提升3.5個百分點。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下降14.4%,比重下滑4.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出口方面,出口紡織紗線、服裝等8類勞動密集型產品8393.3億元,增長10.6%,占21%。
陳萬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加工貿易進出口下降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幅較大,表明眾多勞動密集型企業(yè)正由代工生產的貿易向一般貿易轉變,廣東貿易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這是由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一般都是有市場剛需的日常生活物品,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小。而對于和當前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相關的高新技術產品,在統(tǒng)計數據上顯得不如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海關廣東分署數據顯示,2015年廣東全省出口高新技術產品1.45萬億元,增長2%。
陳萬靈分析,與廣東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同,高新技術產品在消費市場培育、技術產業(yè)化上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并且與社會的消費能力、休閑的需求相關,因而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也較大。
不過,陳萬靈稱,由于不少發(fā)達國家的消費者收入水平較高,無人機等消費品在國外確實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這有望成為廣東外貿的新的增長點。
從數據上看,對廣東這一傳統(tǒng)的外貿大省來說,確實有不少新的增長點正在生成。以旅游服務貿易和跨境電子商務為例,海關廣東分署數據顯示,以旅游購物方式進出口1464.6億元,增長1.2倍;以跨境電子商務方式進出口167.3億元,增長3.6倍,規(guī)模穩(wěn)居全國首位。
“從趨勢上看,廣東外貿進出口的市場結構得到優(yōu)化,多元化的增長動力源正在生成?!标惾f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