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聞網德化6月22日電由福建省陶瓷協會、中國瓷都-德化縣品牌宣傳工作領導小組、仁海藝術館等單位聯合舉辦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復興中國白”計劃,22日在“中國瓷都”福建德化“中國白藝術宮”啟動。
作為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白瓷一直是福建德化的“當家”產品,歷史上深受海內外用戶,特別是歐洲王室貴族的喜愛,被譽稱為“中國白”,德化因此成為“瓷藝術的搖籃,中國白的故鄉(xiāng)”。
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漫長的中外經貿文化交流中,福建德化的“中國白”始終是最主要的對外貿易大宗商品,以至有學者將“海上絲綢之路”又稱為“海上絲瓷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
特別是明朝,福建德化出現了以何朝宗為代表的瓷雕名家群體,他們所燒制的“中國白”,以造型美觀、溫潤如脂、潔白似玉被歐美上流社會爭相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德化堅持走“傳統瓷雕精品化,工藝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工藝化”的發(fā)展路子,陶瓷產業(yè)獲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成為我國最大的工藝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產品銷往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與此同時,一批陶瓷產業(yè)的有識之士,也開始走向“中國白”的“復興之路”,陳仁海成為領軍人和“旗手”。
以“中國白。陳仁?!睘槠放频娜屎K囆g館,近年來以高超的藝術創(chuàng)作及大手筆的宣傳行銷,為海內外藝術收藏界所關注。2008年,由陳仁海創(chuàng)作的中國白作品《夢回大唐》榮獲北京奧運會美術大會唯一最佳創(chuàng)意作品獎,《人和壽長》則被選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奧委會榮譽主席薩馬蘭奇及羅格主席;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中國白作品《世博和鼎》被譽為福建館鎮(zhèn)館之寶,保險公司估價5.6億元人民幣為其投保。
迄今,陳仁海的“中國白”作品先后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中國工藝美術珍品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館、中南海紫光閣、世界貿易組織總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單位作為國寶收藏。
福建省陶瓷協會會長陳建新在啟動儀式上說:“中國白不僅僅是古代中外交流史上的一個名詞,它穿越歷史的長河,如今已經獲得了傳承,今天的‘中國白’品牌,引領了全新的陶瓷研究、文化創(chuàng)意和品牌創(chuàng)新,已成為一種藝術生活的元素,集實用、觀賞、文化、收藏價值于一體”。
“中國白藝術館”館長陳仁海介紹說,借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良機,將與華僑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共同推動“復興中國白”計劃的實施,讓“中國白”這一民族瑰寶,在新時期的中外經貿文化交流合作中,再度生輝。完
福建美協與宜興陶瓷博物館首次攜手 蔣彥等大師作品將義拍捐贈貧困學子
本周六上午6月28日,薪火相傳?紫砂藝術閩都行暨紫砂藝術大師作品現場品鑒會將在三坊七巷海峽民間藝術館正式亮相?;顒佑筛=佬g家協會、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福建省藝術收藏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這也是福建美協與宜興陶瓷博物館首次攜手合作。更值得一提的是,現場將舉行紫砂壺義拍,包括蔣彥在內的紫砂壺大師作品將在現場拍賣,款項全部用于幫助福州貧困學生。
千把名壺首次亮相福建 觀眾可現場看紫砂壺制作
據活動主辦方介紹,此次活動將是國內罕見的高規(guī)格紫砂壺展,6月26日的預展開始至7月8 日,歷時13天,將有上千件紫砂作品入駐三坊七巷海峽民間藝術館,展品其中包括朱可心、王石耕、李碧芳、鮑志強、顧紹培、季益順、毛國強、徐安碧、譚泉海、蔣彥、周尊嚴、曹燕萍等國家級紫砂大師的傳世之作,以及幾十位宜興紫砂名家的扛鼎之作,將首次大規(guī)模的與福建的紫砂愛好者見面。
活動期間,高麗君、王小龍、蔣彥等眾位紫砂名家將與福建的紫砂愛好者近距離接觸,陸續(xù)開展紫砂文化沙龍,與福建的紫砂愛好者交流分享關于泥料、造型、陶刻、收藏等方面的心得。宜興紫砂名家還將現場演示紫砂壺的制作過程。
現場還將舉行大型系列專題紀錄片《薪火相傳》片花播放,該片也將于年內登陸央視紀錄頻道、中文國際頻道。
閩都文化遇上紫砂文化 兩地大師同步創(chuàng)作
現場除了紫砂壺展之外,還將舉行福建、宜興兩地大師同步創(chuàng)作活動。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王來文、福建藝術收藏協會會長周景洛等將在將在蔣彥等幾位宜興紫砂大師的壺坯上提字,幾位紫砂大師將現場完成這份凝結著兩地名家深情厚誼的藝術作品,并一式兩份,由兩地藝術大師分別保存。
此外,6月29日下午主辦方將組織一場慈善義拍,蔣彥等幾位著名紫砂大師藝高品貴,將現場捐贈部分精品作為義拍——所得善款全數捐贈福州市希望工程辦公室,用于幫助福州貧困山區(qū)孩子。
另據主辦方介紹,為了加深兩地收藏文化的深度交流,特別于6月30日下午舉辦一場“藏友換寶”大會,會上福建的收藏品愛好者可帶來自己的多年珍藏與到場的大師、壺友進行以寶換寶,主辦方也將展出福州當地獨具特色的藝術品珍品,以供大家鑒賞與交換。
來源:福建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