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32.2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6.1萬名,打掉涉“兩卡”違法犯罪團伙1.1萬個,封堵涉詐域名網址160萬個,勸阻870萬名群眾免于被騙,累計挽回損失1876億元。
面對來勢洶洶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猖獗勢頭,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主動作為,綜合施策,打擊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工作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
重拳出擊,堅決遏制多發(fā)高發(fā)勢頭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已成為發(fā)展最快的刑事犯罪。
2020年1月14日,自新一輪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國公安機關會同相關部門,堅持打擊、防范、治理三位一體,持續(xù)保持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嚴打高壓態(tài)勢。
偵查打擊取得新戰(zhàn)果——
抓金主、鏟窩點、打平臺、斷資金……“長城2號”“云劍”等一項項專項行動向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發(fā)起凌厲攻勢。
2020年,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數,抓獲犯罪嫌疑人數同比分別上升60.8%和121.2%;搗毀境內詐騙窩點1.1萬個,抓獲嫌疑人6.9萬名,破案7.8萬起,同比增長均超過50%。
“斷卡”行動開辟新戰(zhàn)場——
4月2日10時,全國“斷卡”行動開展第四輪集中收網,27個省區(qū)市公安機關同步行動,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460余名。
自去年10月全國“斷卡”行動開展以來,截至目前,全國共打掉“兩卡”違法犯罪團伙1.2萬個,抓獲犯罪嫌疑人21.3萬名,繳獲手機卡328.6萬張、銀行卡19.1萬張,查處行業(yè)“內鬼”422名,懲處營業(yè)網點、機構1.2萬個。在全國范圍內懲戒2.6萬名失信人員,處罰218名直接責任人員,暫停564家銀行網點新開戶業(yè)務。
預警防范得以新提升——
2020年共緊急止付涉案賬戶356萬個,凍結涉案賬戶206萬個,止付凍結涉案資金2722億元;勸阻870萬名群眾免于被騙,累計挽回經濟損失1876億元。
公安部會同中央網信辦建設國家反詐大數據平臺,開發(fā)國家反詐中心官方App,開通96110反詐專線。常態(tài)化攔截封堵機制下,共封堵涉詐域名、網址160多萬個,攔截涉詐電話1.4億次、短信8.7億條。
打防管控,構建全社會反詐格局
公安部刑偵局局長劉忠義介紹,網絡貸款詐騙、兼職刷單詐騙、虛假購物冒充客服詐騙和“殺豬盤”詐騙,是當前最為常見、危害最大、影響最廣的詐騙類型。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個多領域、全方位、立體化的打擊格局構筑起一堵嚴密“防詐墻”,守護好老百姓“錢袋子”。
福建廈門堅持控在“網絡邊界”,堅持阻在“成案之前”,堅持防在“被騙路上”,堅持管在“薄弱環(huán)節(jié)”。2020年,廈門電信網絡詐騙刑事警情數同比下降25%、立案數同比下降22.6%。2020年,福建省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立案比2015年峰值下降23.3%。
江西南昌聚合刑偵、反詐、科信等部門180名警力,24小時實施核查、導調、反制、止付、凍結,24小時預警勸阻潛在受害人,24小時合成研判打處涉詐線索,形成聯戰(zhàn)合力。2020年共破獲電詐類案件1755起,同比上升108%,刑拘犯罪嫌疑人2256名,同比上升456%。
浙江嘉興動員1.3萬余名網格員,建立志愿者隊伍,開展巡回宣講4200余場次;將反詐宣傳從財務人員延伸到企業(yè)主,財務人員被騙案件下降25.8%。2020年,全市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連續(xù)11年發(fā)案增長后首次出現拐點。
打防并舉、防范為先,發(fā)動集群戰(zhàn)役,開展宣傳防范,全社會反詐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源頭治理,堅決鏟除違法犯罪土壤
電信網絡詐騙不是簡單的社會治安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治理問題,必須立足源頭治理、系統(tǒng)治理,才能不斷擠壓犯罪空間、鏟除犯罪土壤。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部署開展專項治理和聯合督導,整治收卡販卡頑瘴痼疾;人民銀行開展專項檢查,先后對3000余家銀行和支付機構約談通報、限期整改,在全國范圍內懲戒2.6萬名失信人員;電信運營商積極履責,堵塞漏洞;最高法、最高檢和公安部研究明確刑事政策,突出打擊“卡商卡販”和“行業(yè)內鬼”……
深化源頭治理方面,公安部集中研判下發(fā)涉詐黑灰產線索,對詐騙窩點多、作案人員多、黑灰產業(yè)多的41個重點地市,進行紅黃牌警告和掛牌整治;推動重點地區(qū)黨委、政府落實主體責任,強化綜合治理,開展專項整治;會同國家移民局部署邊境口岸加大攔截勸返工作力度,攔截勸返1.3萬名涉詐人員。
劉忠義表示,公安機關將始終保持嚴打高壓態(tài)勢,把反詐工作列入“云劍-2021”專項行動,統(tǒng)籌組織開展大數據研判,推動重點行業(yè)主管部門加強監(jiān)管,堵塞管理漏洞,聯合相關部門對買賣公民個人信息、開發(fā)詐騙網站和APP、搭建轉賬洗錢通道等黑灰產團伙開展專項打擊,大力整治網絡亂象,推動形成齊抓共管格局。(記者熊豐、任沁沁)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