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減一降”顯示未來鋼市難言樂觀


時間:2010-06-23





  “五一”勞動節(jié)后,鋼市一蹶不振,螺紋鋼、線材、冷熱軋板、中厚板等主要鋼材品種價格一直在震蕩下跌通道滑行。不少鋼廠從開始的“降價穩(wěn)市”發(fā)展到“減產救市”。據有關方面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國內日均粗鋼產量比4月份減少2萬噸,為180.5萬噸,是今年來粗鋼產量第一次減少;我國港口接卸進口鐵礦石5600萬噸,同比減少2.5%,這也是自去年以來我國鐵礦石進口首現(xiàn)負增長。另外,近期我國鋼材出口報價明顯下降,出口量跟隨減小。這“三減一降”足以說明時下國內鋼市面臨著內需不足、外需減弱的嚴峻考驗。業(yè)內人士認為,影響后市走勢的幾個變化要引起重視:


  一是下游行業(yè)對鋼材有效需求的變化。在國家出臺的調控政策實施后,其效應將逐步顯現(xiàn),對鋼材需求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房地產業(yè)。如5月份,上海地區(qū)一些鋼貿商為住宅建設工程提供的鋼材減少了一半。有業(yè)內人士預計,第三季度的房地產用鋼需求還將繼續(xù)減少。


  二是鋼廠減產、限產以及落后產能淘汰導致后市供需情況的變化。最近以來,由于鋼市持續(xù)疲軟、低迷,不少鋼廠減產、限產,有的停產檢修,產能釋放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鋼產量下降。此外,工信部下達18個行業(yè)淘汰落后產能指標,其中鋼鐵行業(yè)今年將淘汰落后煉鐵產能3000萬噸,煉鋼產能825萬噸,比國務院之前確定的目標分別提高20%和37.5%。隨著鋼廠的減產、限產和落后產能的淘汰,后期投放市場的資源也將減少,有利于緩解供需矛盾。不過,減產是一個長期過程,短期效果不明顯。


  三是外需減弱,后期我國鋼材出口形勢的變化。目前,國際鋼市并不景氣。如印度市場的鋼材需求亦由上半年的旺盛開始減弱,主要受歐洲債務危機以及印度雨季到來的影響,印度鋼鐵管理局(SAIL)已率先全面下調6月份鋼價1000盧比/噸~1500盧比/噸,這是今年初以來印度首次下調鋼價,塔塔鋼鐵、JSW、埃薩等鋼廠亦將跟隨降價。因此,下半年國際鋼市很難有新的起色,我國鋼材出口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據悉,現(xiàn)在國內一些鋼廠和商家的出口訂單明顯減少,出口報價下降。6月初,我國一線鋼廠熱軋板卷出口報價降至600美元/噸(FOB)左右,與4月中旬相比,降幅達到80美元/噸~90美元/噸。


  四是鐵礦石等原料價格的變化。據外媒報道,澳大利亞兩大礦商必和必拓、力拓已通知日本鋼企,7月至9月鐵礦石價格將在第二季度供應價的基礎上提價23%,即漲至大約147美元/噸。依據這一漲幅,國內噸鋼成本將上升300元/噸~450元/噸。面對居高不下的鐵礦石價格,國內鋼廠面臨虧損。由此,鋼廠將嚴格按需采購,控制市場風險。事實上,國內主要鋼廠和貿易商已連續(xù)數周幾乎停止進口鐵礦石。5月份鐵礦石進口量出現(xiàn)負增長,預計第四季度鐵礦石價格或將出現(xiàn)下跌。


  一些經營者及業(yè)內人士認為,從上述因素來看,未來鋼市行情將更為撲朔迷離。在這種市場環(huán)境下,不少鋼貿商已開始采取措施調整經營策略。


  首先,穩(wěn)定心態(tài),樹立信心。一些鋼貿商認為在鋼市持續(xù)疲軟、低迷的情況下,心態(tài)不能被搞壞,特別是當鋼價急劇下跌的時候,不能盲目地跟著殺跌,恐慌性降價拋售,這樣更不利于鋼市穩(wěn)定。


  其次,開拓終端市場,拓展新的銷售渠道。某鋼貿公司總經理親自走訪鋼結構制造企業(yè)、汽車車架制造廠家,發(fā)現(xiàn)一家車架制造廠每月的中板、熱軋卷等鋼材需求量為5萬噸,便主動為其提供增值服務,成為這家終端用戶的鋼材供應商。


  再其次,根據鋼市變化,主動轉型。由于房市受調控影響,對建筑鋼材需求明顯減少,一些專門從事建筑鋼材貿易的鋼貿企業(yè)開始轉型,不再單一經營建筑鋼材,有的鋼貿企業(yè)轉向經營熱軋卷、中厚板。通過及時轉型,這些企業(yè)的銷量不僅沒有減少,而且有所增加。一位老總說:“去年上半年,我們向終端客戶銷售的鋼材還主要是房地產建筑用鋼,現(xiàn)在這種產品只占20%,而基礎建設用鋼的需求在4月~6月份開始強勁增長,銷售情況還不錯。”


  最后,采取靈活策略,見好就銷,薄利多銷。一些鋼貿商制定的經營原則是:漲價時,不一味囤貨惜售,而是見好就賣,價格緊跟銷量漲;跌價時,不恐慌,不殺跌。在價格“倒掛”的情況下,謹慎組織資源,減少向鋼廠訂貨,轉向從現(xiàn)貨市場或期貨市場、電子交易市場進貨,把規(guī)避風險放在第一位。

來源:中國冶金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