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象牙貿易進行最嚴格監(jiān)管


作者:劉羊旸 王希    時間:2013-12-04





  海關總署日前披露了近年來查獲的最大一起象牙走私案,引起人們對野生象保護和象牙貿易等問題的關注。中國如何監(jiān)管象牙貿易?合法交易的象牙有哪些來源?對于從事非法象牙貿易者將做出怎樣的懲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孟憲林。

  對象牙貿易采取最嚴格的監(jiān)管措施



  記者:請介紹中國對象牙貿易的管理是怎樣的?

  孟憲林:中國一直高度重視大象保護,對象牙及其制品加工經營銷售活動采取了最為嚴格的監(jiān)管措施。實行象牙及其制品“定點加工、定點銷售、標識管理”制度,嚴格限定象牙及其制品的加工和銷售場所,對所有合法來源的象牙原料逐一登記注冊,嚴格控制象牙原料年度消耗總量和各加工單位象牙原料年度使用量,對所有象牙制品實行專用標識管理制度,對啟用的象牙原料與生產的制品進行比對、核銷,有效防范非法來源的象牙原料及其制品混入合法流通渠道。

  同時,對象牙及制品進出口實施嚴格監(jiān)管措施,不允許非法來源象牙及制品變相合法進口。所有進出口象牙及其制品的活動須經國家林業(yè)局批準,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機構核發(fā)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海關憑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查驗放行。

  記者:對于從事非法象牙貿易者將如何懲處?

  孟憲林:中國法律法規(guī)對非法利用、經營和進出口象牙及制品的行為作了嚴厲的懲處規(guī)定,對相關人員可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至無期徒刑。中國各相關管理和執(zhí)法部門加強組織開展日常巡查、執(zhí)法宣傳、案件偵破和設立舉報熱線,及時分析非法行為動態(tài)。同時,還不定期開展聯(lián)合執(zhí)法檢查、專項打擊行動,嚴厲查獲查處涉及象牙非法貿易的案件,懲處了一批違法犯罪人員,有效遏制了走私及非法加工經營象牙或其制品等犯罪活動勢頭。

  中國成立了有林業(yè)、農業(yè)、公安、海關、工商、檢驗檢疫等多部門參加的“部門間CITES執(zhí)法工作協(xié)調小組”,并成立省級履約執(zhí)法協(xié)調組,加強相關部門間的協(xié)調協(xié)作,共同組織開展執(zhí)法行動、宣傳教育、培訓交流等活動,提高打擊破壞瀕危物種犯罪活動的執(zhí)法工作效率。

  查獲的走私象牙一律封存

  記者:中國合法交易的象牙有哪些來源?

  孟憲林:中國政府1981年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32年來,對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及履行公約作出積極貢獻。中國合法交易的象牙一部分是在二三十年前合法進口,一部分則是2008年經《公約》批準從南部4個非洲國家一次性購買庫存所得,還有少量象牙是近年從歐洲國家進口的老牙料亦屬于“公約前所獲”。中國對象牙的貿易主要用于象牙雕刻工藝的傳承,不是一般的貿易。

  中國對加工和銷售象牙單位實行嚴格的審查和準入制度,每兩年公布一次合法象牙加工企業(yè)和銷售企業(yè)的名單。目前,合法的象牙加工企業(yè)一共是37家、銷售企業(yè)145家,一年所消耗的象牙總量不超過5000公斤。

  記者:對于查獲的走私象牙將如何處理?

  孟憲林:中國所查獲的非法運輸、交易、利用的象牙,一部分留在執(zhí)法部門,一部分交到林業(yè)主管部門。除經批準少量用于科研、執(zhí)法鑒定等用途外,所有這些查獲的象牙都一律被封存,嚴格控制不能動用。

  保護野生象需要各國共同努力

  記者:《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會議年初發(fā)布報告說,2009年以來全球象牙走私現(xiàn)象日益猖獗,每年有上萬頭非洲象遭獵殺。對此,您怎么看?

  孟憲林:導致對大象盜獵活動上升的原因很多,涉及人象沖突、當?shù)厝松嫛?zhàn)亂、有組織犯罪和錯誤信息誤導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單純歸因于經營利用活動的存在,或僅僅歸結于需求是主要動因。

  多年來,中國積極推進大象保護國際合作與交流。為共同努力推進全球大象保護,中國設立了“國際大象保護基金”,每年向非洲等國和相關國際組織的大象保護項目提供支持,向“非洲象保護基金”提供捐助;多次參加國際專項打擊行動,承辦控制象牙非法貿易國際研討會,舉辦非洲象主要分布國保護和履約官員研修班。

  我們呼吁,大象分布國、象牙運輸中轉國和消費國要加強協(xié)作、減少指責、共同努力,不斷加大就地保護力度,特別是強化源頭治理,改善棲息地條件,提升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國際社會要對資源國在改善生計和保護管理上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同時,切實加大執(zhí)法力度,共同遏制有組織犯罪團伙,才能切斷走私鏈條,全球大象種群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繁育環(huán)境。(劉羊旸 王希)


來源;國際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