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陽光灑在山西陽高縣眾合移民新村,一派嶄新氣象。
說起搬遷后的新生活,村民楊吉滿心歡喜,在窯洞里住了一輩子的他沒想到,有一天能搬出“窮溝溝”,住進夢寐以求的“金窩窩”。
處在黃土高原北部的陽高縣地形多山、溝壑縱橫,全縣有4萬多貧困人口,是國家扶貧開發(fā)重點縣。楊吉過去所住的村子叫“十九梁”,被稱為從明長城守口堡數起的第十九道山梁。村里自然條件惡劣,“村在山頭住,地無一畝平”。
近年來,為了解決“一方水土養(yǎng)不起一方人”的問題,陽高縣委縣政府決定對全縣1.6萬山區(qū)貧困人口施行易地移民搬遷。“挪窮窩,拔窮根”——楊吉和其他村民走出窯洞,搬進了山下的新居。
住在寬敞明亮、設施齊備的新房里,楊吉感慨:“今后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屋子漏水、冬天沒有暖氣了。”他說,這3間大瓦房,自己一共才花了不到1萬塊錢,“做了一輩子住新房的美夢,最后政府給辦成了。”
除了易地移民搬遷,陽高縣近年來還在農村大興水利,對3萬間農村危房進行了改造。如今,全縣249個行政村全部通上了安全衛(wèi)生的自來水,所有百姓都告別了世世代代住窯洞的歷史。
挪出了窮窩,還得有事干、能增收。陽高縣委書記馮曉雷介紹,縣里按照“搬遷未動,產業(yè)先行”的思路,在移民安置點同步配套產業(yè)扶貧項目,針對不同地區(qū),因地制宜地打造設施蔬菜、林藥套種、旱地小雜糧、黃花等產業(yè)園區(qū),讓搬遷戶吃上“定心丸”。
“住在山上種玉米,搬到山下種辣椒,收入天上地下。”花苑新村易地搬遷戶康巨英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過去他在山上種著3畝玉米,一年的收入還不到2000元,如今自己在政府蓋的大棚里種上了辣椒,一年至少賺7000元。
走進古城鎮(zhèn)的山西合創(chuàng)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養(yǎng)殖專區(qū),滿眼的西門塔爾牛在悠閑地吃草。這些牛不僅是企業(yè)的寶貝,更是貧困戶的“銀行”。該鎮(zhèn)利用扶貧資金購置了258頭牛,由企業(yè)托養(yǎng)代管,貧困戶每人每年都可以得到分紅。“風險企業(yè)擔,紅利可翻番,本金永遠在,項目持續(xù)轉。”村民們說,這樣養(yǎng)牛真是一本萬利的好產業(yè)。
產業(yè)扶貧的紅利在陽高釋放。記者了解,目前全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已建成9個設施蔬菜園、5個千畝杏果經濟林、2個千畝黃花產業(yè)園、6個千畝中藥基地,發(fā)展特色養(yǎng)殖1.2萬頭、旱作農業(yè)2萬畝,實現了“一戶一棟棚,一人一畝杏”的目標。
為了保證貧困戶“搬得出,穩(wěn)得住”,陽高縣還在全部118個貧困村實現了基層干部“入戶工作”全覆蓋,保證黨員干部隨時隨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打通群眾幫扶的最后一公里。
“從今天起,我就是真正的陽高人了。”龍堡村貧困戶曹愛義的老伴謝俊青來自湖北,20多年來由于各種條件制約,老人的戶口問題一直沒有落實,無法享受國家的各項補貼和優(yōu)惠政策。
駐村工作隊在入戶走訪了解到這一狀況后,多次與湖北有關部門溝通聯系,并陪同老人遠赴湖北辦理相關證明,終于為他上了戶口。謝俊青說,干部入戶不僅解決了困擾自己幾十年的大難題,而且讓他感到了“家的溫暖”。
陽高縣縣長丁國華說,在易地移民搬遷、產業(yè)扶貧、干部“入戶工作法”等多措并舉下,陽高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貧困發(fā)生率由2014年的22.1%下降到了目前的4.9%,剩余的39個貧困村、1.01萬貧困人口將按計劃在今年內全部實現脫貧。(記者 于振海 劉揚濤)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