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不能讓“老”字困住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作者:胡立彪    時間:2016-11-24





  最近關于老字號的報道不少。蘇州稻香村和北京稻香村為了商標權打官司;北京慶豐包子鋪花了3年時間打贏侵權官司卻只獲得5萬元的賠償;紀錄片《中華老字號》出資方南方某省老字號企業(yè)協會與影片制作方因資金等問題糾纏4年拍攝工作毫無進展,日前又打起官司……這些大都傳達出負面信息的報道,呈示出我國老字號企業(yè)當下并不令人樂觀的市場處境。


  比起因外來侵害而動輒打官司,更讓老字號們頭疼的還是來自企業(yè)內部的問題。較早前因一家日本媒體暗訪曝光“服務不佳”而被網友評為“零分餐廳”的上海知名老字號酒樓老半齋,目前已處于內部整修暫停營業(yè)狀態(tài)。這事在上海引起不小震動,許多人對此都感到郁悶,覺得這實在是太丟臉了。但也有部分網友不以為然:國營餐飲店就是這種風格,日本服務水準高自然不習慣,這是文化差異所致無需大驚小怪。


  在日本人看來難以忍受的“服務不佳”(比如顧客進店問服務生找位子,卻被一句“不會自己找嗎”打發(fā)),竟被一些人認為是國營餐飲店的“風格”,如果不是玩笑話,這其中透露的信息就值得深思了。據報道,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華老字號企業(yè)有1.6萬家,目前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僅1128家,幾十年來勉強維持現狀的占70%,長期處于虧損狀態(tài),瀕臨倒閉、破產的占20%;生產經營有一定規(guī)模、效益相對較好的只有10%左右。大多數老字號經營不善,個性原因多種多樣,但要找共性原因,它們身上或多或少帶有的這種“傳統風格”,就是其中之一。


  “傳統風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老”字。老字號之所以能夠留存下來并被市場廣泛認可,就是基于這個“老”字,而如今面臨諸多問題生存維艱,其實也是因為這個“老”字。前之“老”,當然是指老字號的特色產品和服務,是歷經市場磨礪而價值不滅的傳家寶;但后之“老”,卻是因在市場長期占有有利地位而養(yǎng)成的一些不好的習慣。


  有學者指出,老字號曾經創(chuàng)造的輝煌成就不容抹殺,但歷史終歸是歷史。老字號要想繼續(xù)生存并把其好的東西傳承下去,顯然無法僅靠“老字號”三個字,而是要看能否與時代要求契合——說到底,就是“老字號”的供給,是否適合現在的需求。老字號基本都是國營,雖然市場經濟促使老字號多有改進,但總體來說,計劃經濟養(yǎng)成的那一套行為方式還多數被保留著。比如計劃意識太強、“單位”氣息太重、不夠重視消費者等。而這種“歷史傳承”,從根本上使得老字號面對市場競爭時總是捉襟見肘。


  正所謂,成也一個“老”字,敗也一個“老”字。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日前就老字號問題專門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老字號的主要工作應該是改變思路。改變思路,其實就是告誡老字號不能倚老賣老,不要讓“老”字困住。有研究發(fā)現,老字號企業(yè)主要受困于以下四大問題:體制和觀念滯后,阻礙老字號的改革創(chuàng)新;產品和技術陳舊,制約著老字號的價值提升;資金短缺、人才流失,降低了老字號的發(fā)展活力;現代品牌意識淡薄,無法發(fā)揮品牌優(yōu)勢。這些都是在“老”字桎梏下的現實表現。


  為了讓老字號走出困境,在新的時代、新的市場環(huán)境下煥發(fā)出新活力,各路人士也都開出過藥方,無非是從體制機制、管理制度、人才培養(yǎng)與激勵以及產品改良與創(chuàng)新等各方面盡可能地脫胎換骨,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說到底,老字號要求新,最根本一點是要識“老”服“老”,并下決心去除掉那些不合時宜、掣肘發(fā)展的“老”。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