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中興美國市場“被拒”意味著什么


作者:眾石    時間:2012-10-30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務長約翰·奎爾奇的分析一針見血:“華為和中興代表了新的時代:一個第三世界的國家生產著第一世界的高科技。美國的公司從內心覺得很難適應這一點。”

  華為和中興,兩家最優(yōu)秀的中國電信設備供應商,再度被擋在美國市場大門之外。這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是最后一次。

  因為正趕上美國大選,驢和象互相吐口水,美國的輿論環(huán)境令人掩鼻。這一次,華為和中興被搞得灰頭土臉。他們在美國國會的聽政會上舉起手掌,宣誓自己合法誠信經營,之后,就被戴上了“有可能是間諜”的大帽子。

  美國拒絕的理由很荒唐,連英國的《金融時報》都看不過去。他們批評說,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要求禁止華為和中興獲得美國的合同,或者并購美國的公司,“這是過去的思維”,把電信業(yè)當作國防業(yè)加以保護,“這是20年前的事,現在應是做生意的時候”。

  美國的經濟政策慣于說一套、做一套,這也不是第一次了,當然更不會是最后一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務長約翰·奎爾奇的分析一針見血:“華為和中興代表了新的時代:一個第三世界的國家生產著第一世界的高科技。美國的公司從內心覺得很難適應這一點?!?/p>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看法更專業(yè)。作為早期聯想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他懂得世界電信產業(yè)對核心技術爭奪的殘酷性。比如,美國曾以安全為由,不許涉密部門采購聯想的個人電腦,而事實上,聯想電腦的軟件和芯片等核心技術都是美國的。

  實際上,華為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僅占其總銷售額的1%,中興公司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在其國際業(yè)務中的比例,也微乎其微。相反,美國的電信設備巨頭思科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要占其總銷售額的16%。

  顯然,考慮到中國個人電腦市場完全被微軟和英特爾的技術所壟斷,應該擔心國家安全受威脅的,恰恰應該是中國。可我們從未聽說比爾·蓋茨或者錢伯斯們,被要求到中國人大的聽證會上為自己的產品安全性尋求辯解。

  新世紀以來,為了促進經濟全球化,美國經常把“違反自由貿易”的帽子戴在別人頭上。但正是他們施行著貨真價實的“貿易保護主義”。如果有人在美國成立一個“豬八戒黨”,來競選總統(tǒng),估計支持率會很高——他們倒打一耙的本事總是很高的。

  類似的無端理由還包括,美國指責華為公司有“軍方背景”。其實美國波音公司最初正是靠軍事訂單發(fā)的家,至今五角大樓仍是其重要客戶。至于華為老總任正非的退伍軍人身份,這并不稀奇。美國西點軍校還被譽為是超越哈佛商學院的“商業(yè)人才搖籃”呢。

  有些人說,美國這種姿態(tài)只是大選年的“神經抽搐癥”,過去就好了??峙虏贿@么簡單。因為從戰(zhàn)略上說,在信息和能源這些關鍵的優(yōu)勢產業(yè)上,美國絕不會允許“后來者”真正超越。

  以華為公司為例,它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網絡設備生產商。在競爭壓力下,老牌企業(yè)被迫抱團取暖:阿爾卡特收購了朗訊,諾基亞和西門子合并了雙方的電信基礎設施業(yè)務,摩托羅拉則將無線網絡業(yè)務賣給了諾基亞。法國電信一位高管常說,如今華為的技術已經和歐洲競爭對手不相上下了。

  華為和中興領銜的“中國軍團”,正在逼近美國市場這個“最后的堡壘”。在美國大選年所散發(fā)出的濃烈的保護主義氣息,只是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必然表現。

  有些人比較樂觀,他們認為,這正好顯示了中國企業(yè)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力在增強。在局部看來,這也許是對的。但從全局看,則不盡然。

  看看這兩年中國企業(yè)的海外投資成績單吧。2010年中國非金融業(yè)對外投資額達到590億美元,過去10年平均年增長率50%,預測2013年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似乎還不錯,但相對于中國目前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以及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這一點,則太有限了。即便橫向對比,中國對外投資額在全球也只排第五位。

  數據還顯示,2009年中國企業(yè)跨境收購的失敗率為12%,2010年這一比率降至11%,可仍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國和英國公司2010年從事海外收購的失敗率僅為2%和1%。

  總體而言,在海外,中國公司只是在蓋房子、修公路、建電站、造水壩,這些需要出人、出力、出工的苦活兒、累活兒上有所收獲。一旦遇到上點層次、技術含量高一些、附加值多一些的投資項目,就必然會被“另眼相看”。

  這一次同樣。當中國公司在美國遭遇“非禮”之后,日本和德國的競爭對手,卻被美國奉為座上賓。10月15日,日本第三大移動業(yè)務運營商軟銀,以201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第三大移動業(yè)務運營商Sprint70%股份。也在這個月,德國政府持股40%以上的德國電信,合并了美國第四大移動運營商T-Mobile。

  走出去的中國企業(yè),想給別人提供價廉物美的服務,甘當“仆人”,卻被懷疑是“小偷”(“間諜”的通俗表達)。

  當華為公司計劃為英國2012年奧運會做配套地鐵無線通信系統(tǒng)時,英國議會也曾議論,懷疑這會威脅英國網絡安全。

  當你被認定要扮演“仆人”角色時,任何當“老板”的打算或跡象,就可能被貼上“不道德”的標簽。這就是有志于做大做強的中國企業(yè)遇到的困境。這個困境令人失望和沮喪,甚至憤怒。但如何突破?

  必須看到,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正處于“大變局”中。美國經濟在金融泡沫破滅后,其“再工業(yè)化”戰(zhàn)略已經非常明確。這意味著,在實業(yè)領域,尤其是高技術和新能源領域,美歐日這些傳統(tǒng)發(fā)達國家的企業(yè),必然加速整合,共同應對像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的挑戰(zhàn)。

  在金融層面,這些跨國公司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可以在相同的平臺上兼并重組,以改變競爭態(tài)勢。德日企業(yè)可以進入美國市場,因為他們在金融層面有“交集”。擁有自主技術的中國企業(yè),目前還“游離”于這個體系,被拒絕是必然的。

  有人借此誘惑華為公司到美國上市,以變成“公開透明的企業(yè)”。這明顯是個陷阱。其結果,不但不會得到更大的市場,反而可能會以金融鎖鏈拴死華為,進而扼殺其未來的生存空間。

  筆者曾說,華為這樣的中國高技術企業(yè),正在全球市場的“農村包圍城市”戰(zhàn)略中,貼近“城市郊區(qū)”。但今天看來,城市里的“貴族”們,正在籌劃著新一輪的反包圍式的“鄉(xiāng)村大掃蕩”。那些進城的“仆人”,將面臨更艱苦的競爭態(tài)勢——不但“進城”很難,“根據地”也需要保衛(wèi)。

  戰(zhàn)場有反復,這很正常。廣闊的亞非拉市場需要更精細的耕耘和打理,潛力巨大的中國本土市場則需要中國企業(yè)大力開拓。華為和中興,還有起訴了奧巴瑪的三一重工等中國企業(yè),需要更多的耐心。

  在時機并不完全成熟的時候,事緩則圓。某種程度上,在華為公司的攻勢面前,美國市場過于保守的表現其實暴露了他們在實力上的擔心。

  長期的優(yōu)勢在后來者一方。擁有雄心壯志,又具備自主研發(fā)能力的企業(yè),應該去享受那種克服巨大市場障礙時所帶來的快感——那正是自我升級的關鍵時刻。

  據稱,華為公司新成立的技術研發(fā)部門,叫做“2012實驗室”。感謝美國導演帶給世界的緊迫感吧!這是非常好的激勵。在應對全球經濟大蕭條這個“災難”面前,中國企業(yè)應有更大的作為。(眾石)

來源:中國青年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