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中國手機領域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小米銷量超越三星,聯(lián)想一不小心也干掉了韓國產品。兩家廠商到底誰賣得多,卻未能有定論。因傳統(tǒng)文化作祟,兩個品牌的粉絲甚至大開戰(zhàn)局。
調研機構Canalys率先發(fā)布數據,第二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500萬臺,同比增長240%,占據中國市場14%的份額,首次超越三星。而聯(lián)想最新發(fā)布的財報中,則援引統(tǒng)計機構IDC數據,2014年第二季度,聯(lián)想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達到了12.5%,同樣力壓三星。同時發(fā)布的還有:聯(lián)想智能手機銷量首次超越了PC銷量。兩組數據發(fā)布之后,有網友調侃:聯(lián)想的地位上升比較迅速,僅用1個星期的時間,“就從小三變成老大了”。
事實上,我們沒有必要質疑國外數據調研機構,他們的統(tǒng)計基本準確、權威。但常常會因統(tǒng)計邏輯、范疇、時間段等因素的影響,給出不一樣的數據,例如本次可能是混淆了小米的銷量和發(fā)貨量的概念,前者是賣給終端消費者的,而后者只是出貨給渠道商的?;蛟S,再去討論聯(lián)想VS小米誰是第一不會有結果,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國產手機正全面崛起,最起碼從銷量上看,“中國手機威脅論”是成立的。
筆者認為,中國業(yè)界更應該關注的是,國產手機重回王座背后的真正邏輯,以及思考如何讓小米、聯(lián)想們不要變成曇花。更美妙的情況則是,趁熱打鐵把夢做得再大一點: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重回王座的邏輯
現代科技版圖顯示,技術重心在美國,消費重心在中國。
更確切地說,歐美引領著技術潮流,創(chuàng)造了一大批美輪美奐的產品。亞洲人民則負責去購買這些產品,提供雄厚的資金供歐美研發(fā)下一代技術。基于此,某國外知名媒體2012年之前常常嘲諷蘋果:如果沒有征服中國,喬布斯就永遠不要提什么改變世界。事實上,不能打開中國市場,就沒有資格討論市場占有率,更不要奢望什么資本積累。這也是三星和蘋果如此重視中國市場的原因所在,事實證明,這個市場里,有許多人有錢,也有許多人沒錢,于是,高端的iPhone5S土豪金和一些讓人記不住名字的三星低端機,都能賣得很好。
國產手機重回國內市場王座,對于外國品牌來說,叫侵略者;對于國內自家廠商來說,叫“攘外必先安內”。雖然數字上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國內品牌登頂中國市場已然是不爭的事實,最起碼從銷量上看也是這樣的。較之前幾年,筆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國內手機品牌的存在感越來越強,總有那么幾個晚上,中國的消費者會因搶不到“小米”手機而懊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覺得拿著“華為榮耀”也是件特榮耀的事兒……除了品牌影響力的變化之外,中國品牌在國內的分銷渠道日益純熟,運營商補貼渠道和網絡營銷攻勢也玩得風生水起。當然,更重要的是,隨著產業(yè)鏈的日益健全,中國手機基本進入了“無技術門檻”階段,我們幾乎能找到全套的類蘋果、三星手機元件:四核、六核應有盡有,3.5英寸、4英寸、5.5英寸,隨意放大,Camera隨便整個5MP和8MP都跟玩兒一樣。總之,除了蘋果的Retain屏幕的滑動觸感,中國智能機硬件齊活,加之價格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銷量自然節(jié)節(jié)攀升。而整個智能機硬件領域正處于創(chuàng)新瓶頸期,也給了國內品牌最佳的逆襲機會。
中國手機不能太“賤”
回首中國手機市場,國產品牌登頂還要追溯到10年前。相比之下,如今逆襲登頂更顯得來之不易。但筆者想說的是,國內廠商還不到把錢存銀行的時候,我們需要守住戰(zhàn)果,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打到國外去。
關于走出國門,沖出亞洲的構想,一些前沿的中國手機企業(yè)這兩年已經開始布局。隨著小米、華為等世界手機新勢力的崛起,2014年更是被譽為中國手機走向世界的元年。前不久,小米印度官網正式上線,宣布推出印度版小米3,另外,紅米手機1S和紅米Note也出現在小米印度官網,準備大賣一場。據說小米的發(fā)燒文化正在印度年輕人中間傳遞開來。而早在小米之前,華為、中興就曾率先嘗試海外市場的探索,2013年余承東就放話要在英國推出一款震驚世界的手機,倫敦發(fā)布會上雖然沒有拿出“超越iPhone”的大招牌,也沒有用開水澆手機的表演,但國外媒體紛紛表示,華為P6和蘋果iPhone5、三星Galaxy S4體驗上差不多,是一款非常不錯的手機。此外,華為與中興還干過殺入蘋果、三星老家的事兒,中興和休斯敦火箭簽署合作,于美國市場推廣自己的產品;就在上個月,華為宣布要進軍韓國,直搗三星老巢。
國內手機在海外探索取得的成績讓人欣慰,但過于依賴價格的手段,總不免讓人心里不是滋味。縱觀走出國門的幾款手機,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太賤了”:小米3在印度售價13999盧比,約合人民幣1450元,比國內便宜了50元左右。要知道,小米在國內最大的魅力就是超高的性價比。華為亦是如此,他們有著和三星、蘋果相近的體驗,價格卻不到人家的40%,以至于開拓韓國市場時,媒體采用的標題也是“榮耀6廉價登陸韓國市場”。價格戰(zhàn),雖然能短期內迅速擴大市場,但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更可怕的是會導致產業(yè)鏈的惡性循環(huán):沒有利潤,就沒有資金投入研發(fā),進而導致品牌含金量低,接著又不得不再降低價格……
筆者認為,國內手機亟需轉變思維,沒有利潤做基本,銷量、營收、市場占有率全都是浮云。事實上,中國手機要想真正沖出亞洲,走向世界,決不能僅僅靠“犯賤”,而是要思考如何扭轉國外對中國品牌的印象,且要在技術、專利方面有所建樹?,F在,最有潛力的無疑是華為和聯(lián)想,前者是優(yōu)秀的電信設備商,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據說英國6000多萬人口中,每10個人中就有3個人接觸過華為終端產品,而且任正非是國內少數幾個重視長線投資的科技企業(yè)家之一,他們今年的研發(fā)費用為49億美元,與愛立信持平;而聯(lián)想在國際上出名則是受惠于收購IBM和摩托羅拉工廠,這兩筆大收購,不僅有名聲加成,也有實實在在的專利收益。如今國產手機登頂國內市場,勢必要好好思考,如何更體面地走向世界了,最起碼不要總讓人糾纏知識產權的問題吧。
銷量只是雞肋?
重回王座、稱霸國內市場……這些字眼煽情而魅惑,但如前文所述,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小米、聯(lián)想們成為曇花的命運。繁榮的背后,中國手機領域卻暗藏著層層殺機,這種恐怖的味道,讓筆者聯(lián)想起了2007年前后的山寨盛世,以及之后的迅速凋零。
彼時,功能機的硬件創(chuàng)新進入瓶頸期,山寨機則借此上位,不僅能滿足消費者的基本需求,而且價格低廉,讓一些農民工也能享受《鳳凰傳奇》的嗓音。更有甚者,在手機上安裝血壓計、刮胡刀等應用。在山寨機最火爆的時候,國內專家甚至提出了“Moto死于太過嚴謹”的論斷。但真正的事實是,歐美國家已經開始了下一代技術的研發(fā),自以iPhone為首的智能軍團涌入中國之后,山寨機毫無抵抗之力,立刻消失。
現在回頭想想,我們只是在人家研發(fā)空檔期,發(fā)了一筆橫財罷了。歷史驚人的相似,如今智能手機的硬件創(chuàng)新基本停滯,國內手機技術進入無門檻階段,得以用價格擴大市場。殊不知,蘋果、三星、Google這些巨頭可能正全身心投入新技術的研發(fā),一旦革命成功,我們又只能采取跟隨戰(zhàn)術。到那時候,再想想,我們竟然曾喋喋不休地爭論小米or聯(lián)想,誰是N0.1的事兒,會不會感覺臉紅和可笑呢?
來源:人民郵電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