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自媒體風起云涌、閱讀越來越碎片化的新媒體時代,總會有人懷念過去的紙媒時代。紙媒時代留給我們什么樣的遺產?如果拋開厚古非今或厚今薄古的心態(tài),我們又如何面對這個新媒體時代?10月28日下午,著名紙媒時代的老報人陳保平與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胡曉明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汪涌豪教授一起作客思南公館,共同探討“紙媒時代的生活方式”這一主題。
陳保平的散文集《讀讀書看看片聊聊天》近日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陳保平是紙媒時代的過來人,曾先后參與創(chuàng)辦《上海壹周》、《外灘畫報》,并長期擔任《新民晚報》總編輯。在書中,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插圖全都是過去紙質媒體刊物的封面照片,每一張照片都濃縮著一個老報人對過去的紙媒時代的懷戀。
在沒有微信的紙媒時代,我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呢?陳保平用這本新書的標題的說法,就是“讀讀書、看看片、聊聊天”。陳保平回憶了紙媒時代老報人的下班生活。在過去,陳保平供職的《新民晚報》下午三四點下班,下班后老報人去干嘛呢?“去茶館,當時上海有很多茶館,還沒有咖啡店的時候,茶館店里面都是大家聊天的場所,這些報人他到茶館店聽那些老百姓到底在聊什么,和自己的好朋友到那里聊天,聊天就產生了一些話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第二天專欄文章就寫出來了。”而微信時代的聊天,陳保平的感受是,更多已經不是表達思想,而變成了轉發(fā)。
胡曉明則注意到,陳保平在書里說他最喜歡的詞叫“報人”,報人是個非常重要的詞。“一個優(yōu)秀的報人如果在火車站碰到一個陌生人,能夠跟這個生人談兩個小時,什么樣的人都可以談,軍人、干部、做生意的、文化人、教授,如果你能夠跟他談兩個小時的話,有這么多東西可以跟他談的話,你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報人,一個報人就是一個雜家。”
而作為一個紙媒時代的老報人,如何面對今天這樣一個新媒體時代?汪涌豪坦言,陳保平在書里強調的是“我是紙媒時代的人,我在紙媒時代里堅持”。作為從事古代文學研究的學者,汪涌豪毫不掩飾自己的崇古立場,“如果我做夢也是做上個時代的夢”。
汪涌豪認為,人和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里的動物。自媒體時代可以告訴你很多東西的意思,但不告訴你這個東西的意義。意思只是知識,而意義則是價值。“人不是追求什么東西的意思,而恰恰追求什么東西的意義,追求意義的是知識分子,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在互聯(lián)網時代,意思被放大,意義被忽略了。”
汪涌豪希望退回到紙媒時代,他注意到今天的人普遍患有一種毛病——失讀癥,不會讀書了。失讀者的表現(xiàn)是看一本書要跨行,不能連貫,只能跳來跳去地看。他認為今天的知識太多了,但人類智商卻反而下降。
“知識都是打包成批的給你,你要什么東西,鼠標一點就全部告訴你,你就不動腦筋了,而腦筋是不用則退的,本來人是靠戰(zhàn)天斗地獲得生存權利,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生命激發(fā)了?,F(xiàn)在一部電腦全部搞定了,所以這個世界為什么人越來越不行了?因為都很容易,不需要你通過拼智慧去擴展外部的無限世界,這些能力退化以后人就越來越不行了。”汪涌豪說到的現(xiàn)象,胡曉明也頗有共鳴。他舉了一個例子。他在南方一個大學里逛校園,他看到一種花,問學生這是什么花。那個學生掏出手機拍了張照,馬上告訴了他是什么花。他認為,這不見得是真正的優(yōu)勢所在,可能是一種人力的退化。
“所有古人都知道草木蟲魚的世界,如果一個詩人在古代社會他不知道那些一草一木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詩人。其實紙媒時代以及中國古代印刷體之前的時代,那些詩人就靠他們自己的知識的積累,能夠跟大自然產生一種非常生動的聯(lián)系,有很多知識都是從他們的生活中來。在我們的時代,圖書館的讀者經常說電插頭太少了,他不是來讀書的。這個時代是一個插電的時代,沒有辦法,沒有電的話,就不知道花花草草了,古代知識人都是知道的。古代的知識人他們都非常熟悉,他們跟周邊的世界都是切切相關的?,F(xiàn)在的年輕人關在房間里面,根本不想出去,看外面的世界。”因此,胡曉明開玩笑說,他覺得汪涌豪這樣的人在新媒體時代有點像“文化移民”。
但陳保平認為,類似汪涌豪這種排斥新媒體的態(tài)度也是不對的,有點落伍了。但盡管如此,他也對新媒體保持警惕。“我自己在讀書的時候,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讀書你是和自己的內心有交流的,讀新媒體文章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一種瀏覽,就是一種獲得,就是一種方便。在讀新媒體的時候,好像和內心有交流的感覺是沒有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是讀書的一個好處或者說是讀書的體驗,是新媒體不能取代的原因吧。”
紙媒時代文人的品質:平淡、內斂、克制
胡曉明認為,陳保平的這本新書是紙媒時代優(yōu)雅文人的樣本。紙媒時代的人是什么樣的?具體來說,胡曉明認為,他從紙媒時代的文化人那里,看到的是文質彬彬,進退有禮,有為有守,溫柔敦厚,這是紙媒時代熏陶出來的讀書人的風度。
其次,紙媒時代的人更細致。胡曉明舉了一個例子,陳保平在書中很細致地寫到在法蘭克福書展上怎樣觀察法國女人的項鏈,這是細心和觀察力時代人的特點。
第三是溫和。“紙媒時代不像互聯(lián)網時代,充滿了語言暴力,動不動把你滅了,網上那種民粹主義我覺得很可怕。”
胡曉明談到他導師、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元化先生的例子。“王先生特別不喜歡現(xiàn)在的年輕人求快、求新、片面、偏激的作風,他真的是經常改我們的文字,他發(fā)現(xiàn)有那種過火過快的東西一定拿過來改掉,這跟他文人的修養(yǎng)很有關系。因為只有克制、內斂、平淡的東西才耐看。”
胡曉明還記得王元化跟他講過一個道理,為什么封面上那些時尚雜志的大美人,買了兩天就扔掉了,因為不耐看。“做任何事情都做得太滿,太激烈,太過分,太沒有克制。王先生一直跟我們講,文章寫作也好,做人的方式也好,一定要去甚去泰,平和、溫和、理智、克制。這點我覺得真的是紙媒時代非常重要的品質。”
而汪涌豪則認為,紙媒時代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個人的風范,還告訴我們人和世界正常的關系。“今天盡管科技發(fā)展了,阿爾法Go可以把一切圍棋高手都打敗了,看到這樣的情景你們不覺得可怕、詭異嗎?要對這種東西保持警惕,今天是一個冗余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我們要謹慎地做減法,我們減得越多,我們的修養(yǎng)就越高,我們要減少一些應酬,減少一些身上的職務,我們要減少一些心里面的欲望。”
轉自:澎湃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