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飛宇為什么說舞劇《青衣》最接近小說,王亞彬就是答案


來源: 澎湃新聞   作者:廖陽    時間:2017-08-16





       舞劇《青衣》改編自作家畢飛宇的同名小說,畢飛宇曾在多個場合表示過對這出舞劇的喜愛。“舞劇《青衣》最接近小說《青衣》,靈魂是像的。”畢飛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2015年至今,《青衣》演了將近60場,王亞彬一次次跟著筱燕秋從年輕走向年老,“就像衰老過60次。”
 
       排演《青衣》時,畢飛宇沒給過王亞彬任何干預。今年5月,《青衣》到南京演出,畢飛宇在家鄉(xiāng)當了一回觀眾。完美,揪心,殘酷,憐憫,畢飛宇對舞劇《青衣》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今年9月,這部融合了古典舞和當代舞的舞劇,將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連演兩場。
 
       王亞彬和畢飛宇之間有著不一般的緣分。2012年,王亞彬受導演康洪雷邀請,參演畢飛宇小說《推拿》的同名電視劇。做案頭準備工作時,她重讀了《青衣》,將這部小說搬上舞臺的想法,從此深植于腦中。
 
       “除了小說文字本身有溫度,書中人物的心理刻畫也很有張力,我以舞者的視角,看到了它改編成舞劇的可能性。”王亞彬說。歷經(jīng)三年打磨,舞劇《青衣》2015年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
 
舞劇《青衣》劇照
 
       85分鐘濃縮一生
 
       筱燕秋是小說《青衣》的主角。
 
       19歲時,筱燕秋因為《奔月》里的“嫦娥”一舉成名,又因年輕氣盛得罪師長,被逐出京劇團。20年后,筱燕秋遇見學生春來,重燃了藝術(shù)激情,《奔月》得以重排,但春來最終取代了筱燕秋的位置,登臺“奔月”。
 
       “筱燕秋是一個極度克制和張揚的矛盾體,二者之間產(chǎn)生了很大的張力,這種張力給了我再創(chuàng)作的空間。”
 
舞劇《青衣》劇照
 
       王亞彬眼里的筱燕秋具有藝術(shù)家的特別氣質(zhì),單純、執(zhí)著、忘我、敏感,同時又是一個在悲劇意識中完成小說起伏的承載者。“她是一個戲癡,我是一個舞癡,這一點我們很像。”感同身受之下,王亞彬借此劇提出了主旨問題:人活著,該怎么寄托生命?
 
       筱燕秋的一生最終被濃縮在85分鐘的舞劇里,8位舞者合力,呈現(xiàn)了一個戲癡的生命長度和濃度。
 
       王亞彬試著用西方當代舞語言,講一個中國故事。她刪掉小說中滿是“煙火氣”的日常情節(jié),獨留情緒最飽滿的段落推進劇情,將戲中戲、日常生活、潛意識和超現(xiàn)實三條線交織融合。
 
       戲中戲呈現(xiàn)的是戲曲上的筱燕秋,古典舞和戲曲元素濃厚;日常生活聚焦于離開舞臺后的筱燕秋,主打當代舞;夢境等超現(xiàn)實手段,則用來深挖筱燕秋的潛意識,多媒體派上了用場。
 
舞劇《青衣》劇照
 
舞劇《青衣》劇照
 
舞劇《青衣》劇照
 
       在英、法等國際團隊助力下,舞美采用了極簡風格。冷寂的舞臺上,一輪圓月襯托著舞者孤寂的身影,頗合小說原作的凄清意境。
 
       “藝術(shù)家在創(chuàng)作時是要表達人的內(nèi)心,排演《青衣》的過程中,我也對自己的內(nèi)心做了重新解讀和觀望。我看到了筱燕秋作為藝術(shù)家的孤獨和敏感,對生命的執(zhí)著和熱愛。”
 
       王亞彬?qū)⒆约撼两谌宋?,在一種近乎封閉的創(chuàng)作里,她直言這個過程“并不好過”。
 
舞劇《青衣》劇照
 
       水袖是點睛之筆
 
       畢飛宇寫筱燕秋,“命中就有兩根青衣的水袖”。水袖,也成了舞劇《青衣》的點睛之筆。
 
       創(chuàng)作之初,王亞彬邀來梨園大師裴艷玲做顧問。裴艷玲5歲即登臺的經(jīng)歷,讓王亞彬更好地捕捉到了筱燕秋的狀態(tài),以及“角”在臺前幕后是怎樣一種心路歷程。
 
       同時,她也請教了不少昆曲名家,比如工旦角的魏春榮,細細揣摩戲曲里高度程式化的身段、手勢、眼神、步伐。
 
       不管是戲曲還是古典舞,水袖都被視為表演者肢體的延展、情感的外化道具。
 
       舞劇《青衣》也有兩段高難水袖舞。一段在戲中戲里,長3分半;還有一段在劇末,長7分鐘。前者對傳統(tǒng)水袖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后者則在傳統(tǒng)技法上做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風格截然不同。
 
       水袖舞都是王亞彬在排練場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的。
 
劇末那段充滿悲情色彩的大水袖,王亞彬連排了一個多月,堪稱難產(chǎn)。作為筱燕秋悲劇一生的象征,王亞彬不僅要編排動作,還要對人物的心境、狀態(tài)做出精確的抒發(fā)。
 
       好在,王亞彬是古典舞出身。古典舞的動作和技術(shù)原就延續(xù)了戲曲的精華,10年的古典舞訓練,讓她排演起來省力不少。
 
       “我個人比較偏愛水袖,特別喜歡絲綢的質(zhì)感,以及它延展身體的那種表達力。”王亞彬笑說,在北京舞蹈學院讀本科時,水袖就是古典舞身韻課里尤為重要的一課。
 
舞劇《青衣》劇照
 
       古典舞解放了王亞彬的肢體,給了她一身好技術(shù),當代舞的表達手法更自由,給了她更多創(chuàng)作空間,再加上戲曲,《青衣》獲得了相得益彰的傳播載體。
 
       “沒看過小說的人,會以為青衣就是戲曲里的一個行當,其實它不僅僅關(guān)乎戲曲,更是一種極致的女性形象。”王亞彬感慨。
 
       很多女性在《青衣》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以色列巡演時,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老淚縱橫,緊緊抓住演員的手說,這部劇就是為她而跳的。



  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quán)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