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統(tǒng)計,我國僅不可移動文物就有76萬處,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記在冊卻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更是難以計數(shù)。文物保護的復雜情況,需要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在這方面,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進行的探索取得頗多成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和好評。當?shù)赝瞥龅?ldquo;文物守護認領”模式,近日獲得了2018年福建省志愿服務項目優(yōu)秀項目榮譽(9月4日新華網(wǎng))。
文物有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之分,從保護的角度來說,可移動文物可以被安置、收藏在各種博物館、文化館等特定場所,然后配備專門的人員、設施等進行妥善的保護。而對于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才是難點所在。盡管我們有專門的文物保護部門,但限于資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可能一天24小時盯著這些散落在各地的人文古跡、歷史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所以,相比于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顯得難度更大,也更加迫切。
廈門市思明區(qū)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上進行的積極探索,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肯定。所謂“文物守護認領”,就是把那些亟須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列出一個名單,然后招募喜歡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有志于文物古跡、歷史建筑保護的市民群眾,以志愿者的身份來對這些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守護式認領”。按照當?shù)匚捏w出版局的規(guī)定,認領文物的志愿者,每個月要對認領守護的文物點進行兩次以上的巡查,并及時做好記錄和反饋,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認領的文物有什么異常,馬上向當?shù)叵嚓P部門進行上報。
不難看出,“文物守護認領”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充分調動群眾的力量參與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彌補了政府有關部門在資金、人力等方面的不足,最終目的是讓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讓這些擁有幾百幾千年歲月的歷史建筑“老有所依”。而對于參與認領守護文化的市民群眾來說,不但為自己喜歡的文物古跡、傳統(tǒng)文化作出了屬于自己的貢獻,同時通過參加相關部門的培訓,聽取專家學者關于這些文物歷史價值、文化內涵的講解,也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特收獲,同時還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
正如很多參與當?shù)夭豢梢苿游奈?ldquo;守護認領”的志愿者所說的那樣,不用拿出專門的時間和精力,只需要在每天早晨跑步、遛彎、鍛煉的時候,就可以圍著自己認領的文物古跡、建筑轉上幾圈,完成自己的守護任務。而每逢節(jié)假日,一家人還可以帶著孩子前來參與古建筑附近的衛(wèi)生清潔、建筑守護工作,既可以增加孩子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人文歷史的了解,也能培養(yǎng)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增強孩子對自己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的自豪感,收獲多多,也獲益多多。
全國范圍內僅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就有76萬處之多,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記在冊卻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更是難以計數(shù),所以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難把它們都納入保護之中的,發(fā)動群眾的力量參與對文物的保護,就顯得很有必要。這種“文物守護認領”,無疑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原標題:“文物守護認領”讓文物也“老有所依”
轉自:檢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