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發(fā)瘋”?警惕過度娛樂化傾向


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   作者:韓莉    時間:2022-04-22





  “你瞧,又開始畫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這般敷衍。”這些詞句配上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聲調,最近火遍網絡,激發(fā)了網友們的模仿欲。在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上,“林黛玉式”話風和模仿秀大量出現(xiàn),被戲稱為“林黛玉發(fā)瘋文學”。有人熱衷于當“林懟懟”,也有人迫不及待地加入“護林隊”“護語隊”:“護林隊”害怕會毀了經典文學、毀了林黛玉這個經典文學形象;“護語隊”則憂慮語言開始從雅俗并存到只俗不雅,讓公眾患上“網絡失語癥”。(4月1日《工人日報》)


  這經過“沉浸式”置換的“林言林語”叫文學實屬牽強,其實不過是一種遣詞造句的方式,說白了還是玩梗,只不過這次“?!痹诹置妹蒙砩希挥傻镁陀辛藥追帧八契痉酋尽?、似有還無的味道。玩梗這事不新鮮,自從有了互聯(lián)網這個強力助推器,現(xiàn)代人互動起來那叫一個方便,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真?zhèn)€是交流零障礙。特別是網生一代的年輕人,“魔改”業(yè)務十分熟練,很習慣把興趣點落在有著“爆款潛質”的文學作品形象或影視人物身上,對其經典言語、舉動用“笑笑別人、笑笑自己”的方式進行靠譜或不靠譜的模仿、戲說等二次創(chuàng)作,在互聯(lián)網這一虛擬世界中,他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情緒宣泄得以張揚,比如工作生活的壓力、面對內卷的無奈等。經典名著、武俠作品、熱播過的影視作品中都很容易被圈出多個大IP,它們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經過再加工后,往往時尚度和懷舊情懷兼具,引發(fā)共鳴和追逐不稀奇。

  “林黛玉發(fā)瘋文學”能夠在網絡上火到一塌糊涂,重點是“反差萌”,用最嬌俏的態(tài)度說著最戳心窩子的話,其效果跟如今流行的“說最狠的話辦最慫的事”異曲同工。想想看,聊天時使用“妹妹這時候倒是想起來姐姐了”“何必在這說這些話”等林氏語錄,懟人的話也顯得有學問有腔調起來,套用薛寶釵的話,“這顰丫頭(林黛玉)一張嘴,真真是叫人愛也不是恨也不是”,從這個角度上說,諸多年輕人“愛上林妹妹”不是壞事,若不曾對《紅樓夢》進行一二三遍的通讀,便不會了解林妹妹在何種情景下出過何等妙語,即便“抄作業(yè)”也抄不明白,更何談靈活運用呢?“發(fā)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先有“癡”才能“狂”,“林黛玉發(fā)瘋文學”沖上熱搜且閱讀量過億正說明關注度高,而觀點不一、喜憂參半也算側面顯現(xiàn)了文學經典的影響力。有紅學專家如此回應有些人對“林黛玉發(fā)瘋文學”會對經典名著造成負面影響的擔心,“用詼諧幽默、帶些文學色彩的方式調侃一番,其實無傷大雅。我們應當有足夠的自信,相信不管是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還是以《紅樓夢》為代表的文學經典,都足以容得下這些話語方式和語言實驗。”

  但同時,我們一方面應對“林懟懟”們保有必要的寬容與理解,另一方面對質疑聲也應加以反思,諸如警惕嚴肅作品出現(xiàn)過度娛樂化傾向。“林黛玉發(fā)瘋文學”如果單作為消解壓力、自我打趣的調節(jié)方式確實無可厚非,但如果將其當做“流量收割機”,讓諸多年輕人裹挾進這場網絡狂歡中無法自拔則后果堪憂。眾所周知,林黛玉這一形象并不是尖酸刻薄的懟人機器,她的才情、風趣、敏感、率真才是其穿越百年魅力不減的根本。玩??梢?,玩壞了不行,無論何種玩法,可別成了“不悔自己無見識,卻將丑語怪他人”才好。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