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多次引用的張載“橫渠四句”究竟有何深意?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肖偉光    時間:2017-05-10





  今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思想為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所尊崇。5月17日,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tǒng),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言簡意宏、擲地有聲的名言,被后儒尊為“橫渠四句”(馮友蘭先生)或“橫渠四句教”(馬一浮先生),其作者,正是張載。

 

  生平及作為——

 

  張載進則為循吏,退則為鄉(xiāng)賢,以實際行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開拓了儒者擔當新局面

 

  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曾作《圣哲畫像記》一文,從數(shù)千年燦若群星的中華歷史偉人中精選32位,作為子孫治學的門徑:

 

  文周孔孟,班馬左莊,葛陸范馬,周程朱張,

 

  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

 

  其中,“周程朱張”分別指周敦頤,程顥程頤兄弟(被視為一人),朱熹和張載。北宋中期,張載講學關中,他的學術(shù)思想被稱為“關學”,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南宋朱熹的“閩學”并稱為宋代的四大學派。“孟軻死,千年間,得孔子之心傳者,惟周程張朱數(shù)人而已矣。”這是中華八百年來的共識,“濂洛關閩”“周程張朱”已成為人們稱謂宋代理學的口頭禪,為了押韻,曾國藩將其改為“周程朱張”。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其名和字取義于《周易·坤卦》:“君子以厚德載物。”祖籍大梁(今開封),僑居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著書講學,傳道授業(yè),“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橫渠先生”。

 

  張載少年時就對兵法有濃厚興趣。當時,北宋西部邊境經(jīng)常受到西夏侵擾,處于邊境的張載,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對此格外關注,也曾夢想投筆從戎、收復失地。慶歷元年(1041),西夏出兵攻占洮西之地(今甘肅一帶),形勢危急,張載給時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地區(qū)軍務的范仲淹上書,請求對西夏用兵,并自告奮勇準備聯(lián)絡一些人去攻取被西夏占領的洮西之地,為國家立功。張載信中所附的《邊議》,展現(xiàn)了這位熱血青年學以致用、經(jīng)略邊疆的遠大抱負和不凡智謀,這讓一向樂于獎掖后進的范仲淹驚喜異常。

 

  范仲淹就是《圣哲畫像記》中“葛陸范馬”的“范”,字希文,謚文正,“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是宋以后文人士大夫夢寐以求的謚號。他“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材兼文武,永履仁義”,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于一身,所以,“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作為一位起于布衣的君子,范仲淹一生砥礪名節(jié),不易操守,不僅是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一生孜孜于傳道授業(yè),并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悉心培養(yǎng)和薦拔人才;作為宋學開山,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諸仁義。連一向很少稱贊人的朱熹也由衷稱嘆:“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范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他開創(chuàng)的義莊慈善事業(yè),前后運作八百多年,一直到清末宣統(tǒng)年間,義莊仍有田產(chǎn)5300畝,運作良好,可謂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慈善史上的一大奇觀。

 

  范仲淹是一位隨時隨地發(fā)現(xiàn)人才、愛護人才、培養(yǎng)人才的士林領袖,襟懷坦蕩,光明俊偉。“宋仁之世,安定先生起于南,泰山先生起于北”,宋初儒學復興運動的南北重鎮(zhèn)安定先生胡瑗、泰山先生孫復,都曾得到他的直接指導和關懷。

 

  張載保衛(wèi)家鄉(xiāng)、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得到了范仲淹的高度贊賞,并因此在延州軍府受到接見。在深入了解張載的學養(yǎng)與抱負之后,范仲淹點撥了一句話,這句話深刻影響了這位青年的人生走向:“儒家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意思是說你作為儒生,本分是研習儒學、重振儒學,不必研究軍事博取功名,并且因材施教,勉勵張載研讀儒家學說中最富于哲學色彩的《中庸》。

 

  認真研讀《中庸》后,張載又認真研習佛老思想,最后回歸儒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史稱其學“尊禮貴德,樂天安命,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可見范仲淹知人之明與張載進學之篤。明儒王陽明曾說:“關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質(zhì),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這樣的評價并非過譽之詞,張載以及歷史上其他關中學者也當之無愧。

 

  嘉佑二年(1057),張載赴汴京(開封)應考,時值歐陽修主考,張載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國)司法參軍、云巖縣令(今陜西宜川境內(nèi))著作佐郎、簽書渭州(今甘肅平?jīng)觯┸娛屡泄俚嚷?。在云巖做縣令時,政令嚴明,處理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推行德政,重視道德教化,提倡尊老的社會風尚,每月初一召集鄉(xiāng)里老人到縣衙聚會,常設酒食款待,席間詢問民間疾苦,提出訓誡子女的道理和要求??h衙有規(guī)定和告示,他每次都召集鄉(xiāng)老,反復叮嚀到會的人,讓他們轉(zhuǎn)告鄉(xiāng)民,因此,他發(fā)出的告示,即使不識字的人也沒有不知道的。以百姓心為心,并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張載辭官回到橫渠后,依靠家中數(shù)百畝薄田生活,整日講學讀書,并帶領學生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制兩項實踐。橫渠鎮(zhèn)崖下村、扶風午井鎮(zhèn)、長安子午鎮(zhèn)仍保持著遺跡,至今這一帶還流傳著“橫渠八水驗井田”的故事。關學強調(diào)的“天序”思想更是滲透到鄉(xiāng)規(guī)民約中,影響了陜甘冀晉一帶的民風民俗,而且,這種思想至今仍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并遠播海外——日本企業(yè)家就對關學推崇備至,甚至認為扶桑那一套精細管理的規(guī)范,就是從關學里獲取的真經(jīng)。

 

  張載的一生,兩被召晉,三歷外仕,著書立說,開宗立派,終身清貧,歿后貧無以殮,學生聞訊趕來才得以買棺成殮。范文正公在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中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自處,橫渠先生進則為循吏,退則為鄉(xiāng)賢,以實際行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開拓了儒者擔當新局面。

 

  思想及影響——

 

  “橫渠四句”句句有著落,為著力構(gòu)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有益借鑒

 

  《周易·復卦》有言:“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禮記·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心之全德曰仁。學者之事,最緊要的就是識仁求仁,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

 

  對于理學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張載而言,當時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佛老特別是佛教的興盛,天下最聰明的頭腦都被吸引過去,作為中華本土文化中堅的儒家,文化自信受到極大挑戰(zhàn)。“自古诐、淫、邪、遁之詞,翕然并興,一出于佛氏之門者千五百年,自非獨立不懼,精一自信,有大過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仁者,人也”,張載創(chuàng)造性地批判和吸收佛學,創(chuàng)立以氣論哲學為基礎的關學學派,并以此參與奠基理學,這是“為往圣繼絕學”,目的也正是“為天地立心”,挺立天地中人的精神,重建國人的心靈世界。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儒者立志,須令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方為圓成,不能僅僅滿足于自己或少數(shù)君子安身立命??鬃釉唬?ldquo;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有如此氣象乃是“為生民立命”。

 

  張載哲學思想最受推崇的是“民胞物與”的博大情懷。“民胞物與”是張載在《西銘》(又名《訂頑》)一文中提出的:“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與我、物與人,同生天地之間,皆秉天地之性,所以,每個人都應當以萬民為同胞,以萬物為朋友。《西銘》是北宋以來對中國思想界影響極大的文章之一,同為理學奠基人的二程兄弟對張載其他思想多有批評,對這篇200多字的短文卻稱嘆不絕:“《訂頑》之言,極醇無雜,秦漢以來學者所未到。”康熙皇帝認為“張子《西銘》乃有宋理學之宗祖”。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哲諾瓦利斯曾說過一句名言:“哲學原就是懷著一種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而《西銘》的價值正在于對人的精神家園即“立命”之地做了全面而生動的描繪。

 

  張載說過:“求為賢人而不求為圣人,此秦漢以來學者之大弊。”程子也說過:“言學便以道為志,言人便以圣為志。”宋代理學家普遍認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所傳圣人之道,自孟子之后便學絕道喪了,他們的使命就是努力續(xù)接和開拓這個道統(tǒng)。“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張載反復強調(diào)“學必如圣人而后已”,為學者要以圣人為目標,如此氣象乃是“為往圣繼絕學”。

 

  繼承不是照著講,而是接著講。舊邦新命,需要哲思與時偕行。溫故知新,儒家的創(chuàng)新往往是在創(chuàng)造性的繼承中完成的,不仔細體會難以發(fā)覺。張載有首詩:“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愿學新心養(yǎng)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吟詠芭蕉,托物言志,28字的詩句中出現(xiàn)了7個“新”,充分顯示了他果于創(chuàng)新的膽識與追求。“義理有礙,則濯去舊見以來新意”“當自立說以明性,不可以遺言附會解之”“多求新意以開昏蒙”,這樣的思想隨處可見。后世弘揚橫渠之學最為有力的王夫之就明言,張載思想學說中有不少內(nèi)容是“六經(jīng)之所未載,圣人之所不言”的。儒學貴在“知”、貴在思想的創(chuàng)新,更貴在“行”、貴在以實際行動積極影響社會,所謂“主持名教,擔當世道”。

 

  呂大鈞等在老師張載的指導下發(fā)起實施的《呂氏鄉(xiāng)約》,便是關學“經(jīng)世致用”精神的表現(xiàn),也是關學對傳統(tǒng)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突出體現(xiàn)。倫理道德規(guī)范是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核心,西周就有這種思想了,但一直沒有用文字將其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來,而制度必須成文才可能行之廣泛。《呂氏鄉(xiāng)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鄉(xiāng)賢領導地方民眾主持和起草的鄉(xiāng)民公約法則,被后世尊為中國鄉(xiāng)約之祖,影響極大,各時代仿照《呂氏鄉(xiāng)約》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很多,甚至還被傳到朝鮮、日本等國。政治學家蕭公權(quán)給予其極高評價:“《呂氏鄉(xiāng)約》于君政官治之外別立鄉(xiāng)人自治之團體,尤為空前之創(chuàng)制。”

 

  論學則必期于圣人,語治則必期于三代,內(nèi)圣外王,一以貫之,這是理學家的共同志趣。程子說過:“王者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這是對歷史的針砭,也是對現(xiàn)實的指引。后來朱熹說得更清楚:“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不僅要重建心靈秩序,還要重建社會政治秩序,以圣人之道引領天下實現(xiàn)有序、永續(xù)發(fā)展,如此氣象乃是“為萬世開太平”。

 

  明代史家陳邦瞻說:“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有三:鴻荒一變而為唐虞,以至于周,七國為極;再變而為漢,以至于唐,五季為極;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唐宋之交,貴族社會轉(zhuǎn)向平民社會,社會結(jié)構(gòu)和社會關系發(fā)生巨大變化。比如,唐末五代到北宋,“婚姻不問閥閱”,這與隋唐以前“婚姻必由于譜系”的傳統(tǒng)是大為不同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讓整個社會有效凝聚起來,讓國家的長遠發(fā)展有一個穩(wěn)定的根基,這是張載所深思的問題。張載以禮教人,特別強調(diào)宗法制度的重要性,認為宗族世家可以有效維護好世臣的利益,從而使他們安心為國家效力,所謂“宗法若立,則人人各知來處,朝廷大有所益”。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那些突然富貴起來的人,如果沒有宗法制度的保障,人一死子孫就分裂了,家也沒了,“如此則家且不能保,又安能保國家”!

 

  如果說《呂氏鄉(xiāng)約》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地緣的考量,宗法制度的再造主要是基于血緣的考量,那么,“民胞物與”則在此基礎上將仁愛之光照徹寰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有根方生,無根便死”,“道”就是有本之木,生生不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果說“為天地立心”是“己立”“己達”,那么,“為生民立命”就是“立人”“達人”,這是空間維度的推擴;“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則是在不忘本來中為中華乃至人類開辟未來,這是時間維度的推擴。如此一縱一橫,方能可大可久。

 

  “橫渠四句”,句句有著落,為我們著力構(gòu)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有益借鑒。



  版權(quán)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quán)作品,轉(zhuǎn)載時須獲得授權(quán)并注明來源“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quán)力。凡轉(zhuǎn)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文化自信激發(fā)中國學術(shù)自覺

    文化自信激發(fā)中國學術(shù)自覺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gòu)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五年來,我感受最深的是,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更加自覺地以中國的立場、關懷和方法來觀察、闡釋和提...
    2017-10-20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quán)所有:中國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