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筆記上的幾起“紅裳殺人事件”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呼延云    時間:2017-08-26





       最近在翻閱尹慶蘭著清代筆記《螢窗異草》時,讀到一篇關于折獄的內容,里面有一樁“紅裳”暴露出的兇殺大案,突然對這個題目來了考據(jù)的興趣,因為類似的內容在多部古代筆記中都曾經(jīng)見到過,而且一部比一部的陳述更加離奇。
 
       一、妻子給丈夫灌下的是什么藥?
 
       筆者目前找到的最早一則“紅裳殺人事件”的記錄,來自于明代陳道監(jiān)修、黃仲昭編纂的《八閩通志》,這部書是現(xiàn)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其中記載了南宋邵武軍(今福建邵武市)知軍王洋的幾則軼事。
 
       “王洋字元渤,楚州人,有吏才”。古代福建有一惡俗,“生子多不舉”,這里的“不舉”是不養(yǎng)育的意思,而“子”則通指男孩女孩,即因為貧困等原因,存在著溺嬰和殺嬰的現(xiàn)象。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三月,王洋奏請“乞鄉(xiāng)村之人,無問貧富,凡孕婦五月,即經(jīng)報申縣,專委縣丞注籍,其夫免雜役一年”。不僅如此,他還奏請設立“舉子倉”,凡是貧民要生孩子了,由官府設立的這個倉庫“例以錢米給之”,活人無數(shù),實在是做了一件極有功德的大好事。
 
       不過讓王洋一舉成名的,還是他偵破的一起奇案。
 
       有位姓袁的女子有一天突然到官府來注銷戶口,說是丈夫剛剛去世,她準備投往他鄉(xiāng)。本來這只是一件“走程序”的事情,但王洋眼光奇“毒”,一眼發(fā)現(xiàn)“衰绖之下,紅裳微露,且無戚容”——“衰绖”即是喪服,喪服之下露出了紅色的衣裳,這很明顯不是一個服侍病人很久,并哀痛丈夫一瞑不視的妻子應該穿的衣服,何況她一點兒沒有悲哀的樣子。于是王洋立刻下令將她扣押起來審訊,沒費多大力氣,袁氏就招供了,“果毒死其夫”。
 
       明朝陳芳生撰《疑獄箋》一書也記錄了這一案件。而清朝學者劉世馨撰寫的《粵屑》和胡文炳撰寫的《折獄龜鑒補》中,寫了一個與此十分相像,但偵辦過程要復雜得多的案件。
 
       明代,廣西新興縣有位姓李的縣令,擅長折獄。有一天他到鄉(xiāng)下去辦公,路過一片墳地時,見一座新墳前面,有個年輕女人正坐著哭,不但沒有穿喪服,反而衣著十分妖艷。李縣令聽她的哭聲并不真的悲哀,便讓手下去打聽是怎么回事。一問方知這女人丈夫剛剛病死,今天是頭七,她特地來祭奠燒紙。李縣令依然覺得其中有鬼,便把她帶到官府里詳加審問:“你在服喪期間穿那么漂亮的衣服做什么?”誰知寡婦咬定牙關,只說是習慣了梳妝打扮再出門。正在這時,知府突然發(fā)來急函,原來寡婦的街坊四鄰一起告到府院,說李縣令無故扣押一個寡婦,實在不知他所依何律、意欲何為。知府限期半月,讓李縣令查出事實真相,不然將按“故入人罪”(官員誤審誤判導致他人無辜獲刑)的罪名來處罰他。
 
       李縣令決心一定要查出案件的真相,于是化裝成一個算命先生,到寡婦所住的村落暗訪,認識了一個小偷。小偷告訴他,前不久的一天晚上,自己到一戶人家行竊,躲在暗處窺伺屋子里面的動向,見那家的丈夫病臥在床,妻子卻梳妝打扮得十分嬌艷。這時鄰鄉(xiāng)的一位武舉人突然溜進門來,將一袋東西遞交給那女人。女人放在鍋里熬了很久,盛了滿滿一碗,叫丈夫喝藥。丈夫剛剛張開嘴,她用一只銅勺將“藥”灌進了他的喉嚨,丈夫慘叫一聲就死了。小偷知道自己目睹了殺人命案,嚇得慌忙溜走了。
 
       回到縣里,李縣令下令掘墓開棺,面對鄰居們此起彼伏的抗議聲,李縣令堅持讓仵作驗尸,結果在死者的咽喉處發(fā)現(xiàn)了錫塊。原來那女人給丈夫灌下的“藥”,竟是熔化的錫液!
 
       二、“乳臭官”攔阻下了送葬隊伍
 
       通過觀察喪服,看出死者的死因有異,最詳細的記錄當屬本文開頭提到的《螢窗異草》中那篇題為“折獄”的文章。
 
       有位青年人,剛滿十八歲就考取了進士,被授任某縣縣令。他覺得自己太年輕,怕承擔不起一省的政務,十分心虛,去請教老父親該怎么辦。老父親“固浙中宿儒,兼工刀筆”,無論治政刑名樣樣精通,便跟隨兒子一起上任,充當“顧問”的角色,“薄書案牘靡不身親,暇更與之講求吏治,指陳弊端”。這樣一年下來,在老爸的親自調教下,年輕的縣令將本縣治理得井井有條,“政聲大著”。
 
       這一日,縣令因為一件公事,騎著馬出城,“適遇某大戶之喪,執(zhí)紼者約數(shù)百人,幡幢鼓樂,儀采甚都”。按照規(guī)矩,趕上老百姓的喪事或者喜事,就算是官員也要給人家讓路??h令勒馬道旁,以俟其進。“一時靈眑既過,其后有孝輿”。就在這時,突然刮起一陣大風,將馬車上的簾刮了起來,只見里面坐著一個穿著白色喪服的年輕婦人,正在嚶嚶哭泣,但喪服之下,“別有紅裳,且色甚鮮艷”!
 
       縣令瞥見,心頗疑訝,哪里有人辦喪事穿紅衣服的?就算是外面套了件喪服,也何其不莊重,于是命令手下咨訪,在馬車里哭的到底是什么人。片刻之后,手下回報,是當?shù)匾粋€監(jiān)生剛剛病逝,正要抬著他的棺木下葬,監(jiān)生“別無眷屬,輿中人實惟其妻”。
 
       一種窺破了畫皮的不安感覺,襲上了縣令的心頭,他當即下令,讓隨從的衙役阻止了送葬的隊伍,且將棺材停放在附近一座寺廟里,以候檢驗,但為什么要這樣做,卻不肯說出緣故。
 
       問題在于,這位死去監(jiān)生的家庭乃是當?shù)氐拇笞?,家中主要成員“半系巨紳”。古代講究死者入土為安,哪有半路攔棺的道理,這簡直是對整個家族的侮辱。他們一起找到縣令抗議,言辭之中甚至有所威脅,而縣令態(tài)度十分堅決。眾人沒辦法,只好聽任其行,私下議論道:“要是他最后拿不出像樣的理由,看咱們不狠狠收拾他個‘乳臭官’!”
 
       縣令其實心里也沒底,跑回家把事情經(jīng)過告訴老爸,請他出謀劃策。老爸聽完,沉思片刻說:“你能認真觀察,提出疑點,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當官的不能得罪巨室,一旦驗不出傷來,必然難以收拾。所以要先探本源,得到確證,再一發(fā)破的。你畢竟年輕,經(jīng)驗不足,還是我去探訪一番吧。”當兒子的不忍勞煩父親,老爸卻執(zhí)意要去,兒子只好聽任之。
 
       “于是易裝為卜人,秘密出署”。臨行前,老爸叮囑兒子,要他以生病為借口,采用“拖字訣”應對那位死去監(jiān)生的親屬,耐心等自己回來。他走后,縣令果然“托疾不出視事”。這下子,監(jiān)生的那些親屬們可都氣壞了,“有棺不得葬,有穴不得掩,眾皆含憤不平”,告到上面去,上峰也不斷地給縣令壓力。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縣令苦苦等待著父親的歸來,然而父親卻杳無聲訊。
 
       三、“銀針五寸,血跡猶存”!
 
       再說縣令他爹,來到監(jiān)生所在的鄉(xiāng)里秘密走訪調查了好幾天,并沒有人懷疑他的死因,也沒有聽到其妻有什么不端的行為,“心亦忐忑”。
 
       這一天晚上,他“孤蹤郊外,無所棲身”,找到一個看田人的窩棚借宿。那農人雖然同意了,但“廬甚隘,不足以容二人”,他倆就干脆坐在窩棚里聊天,不知不覺地聊起了縣太爺。農人說他雖然年輕,但體恤小民,是一位好官,只可惜很快就要被罷官了??h令他爹一聽吃了一驚,忙問:為什么?農人說:“難道你還不知道嗎?我們這里剛剛猝死了一位監(jiān)生,正是我的主人,送葬的路上,縣令突然截停了棺材,又不給出充足的理由,監(jiān)生門第高貴,他的親戚們豈能忍受這等屈辱,肯定要跟他算賬的!”
 
       縣令他爹頓時神情黯然。
 
       誰知就在這時,那農人突然說了這么一句話:“想必縣令是懷疑我家主人的死因,想重新驗尸,可惜他找不出什么的,知道事情真相的只有一個小孩兒。”
 
       仿佛晴空霹靂!縣令他爹連忙問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農人道:“我家主人身體一向強壯,很少生病,聽說他猝死,我很驚訝,幫忙去處理喪事時,主人的小書童跟我平時十分要好,就把真相告訴了我。我家主人的妻子與人有染,那奸夫不久之前喪偶,于是便想著合謀殺死我家主人,他倆便可以做長久夫妻了。他們謀殺我家主人時,脅迫小書童相助,所以他才知道那可怕而奇特的殺人方法。”然后便低聲講出了駭人聽聞的內幕。
 
       聽完真相,縣令他爹激動不已,星夜趕回縣城。一見兒子瘦了許多,才知道他這段時間因為巨大的精神壓力寢食俱廢,老人不禁笑著把案件的真相告訴了他:“你這樣子怎么能做大官?天亮了就開棺審案吧,早點把這件公事了解了,你也好心安!”
 
       第二天一早,縣令帶著仵作來到寺廟,宣布要開館審案。監(jiān)生的親屬們圍攏了一大群,個個面無表情,議論紛紛,縣令冷笑道:“我給你們家的受害者洗冤,你們反倒對我滿腹仇怨,恐怕是死者不下葬,你們就沒法瓜分他的遺產吧?”這句話戳到了那幫人的痛處,嗡嗡聲頓時小了許多。
 
       棺材打開了,“尸已臭腐,不可近”,只有仵作如法細檢,頭部、頸部、胸部、腹部、腰部……逐一檢查,毫無發(fā)現(xiàn),議論聲頓時又大了起來。
 
       就在這時,仵作檢到了尸身的下體,縣令突然指著其陽具說:“視之!”仵作吃了一驚,仔細探查后,“應手而出,則銀針五寸,血跡猶存”!
 
       眾人大嘩,這時才知道監(jiān)生真的死于謀殺!“至親又號呼訴冤”,縣令下令將監(jiān)生其妻和圍觀隊伍中的某人揪出,正是一對殺人兇手,他們面如死灰,俯首認罪。原來,他倆定下殺人計劃之后,用酒灌醉監(jiān)生,將他扶到臥室里,“縛以革帶……遽以針刺其具,深入無遺。亡者醉不能支,大吼而卒”。
 
       這時,那些先前對縣令橫眉豎眼的圍觀者們,又“靡不匍伏稱謝”。
 
       一般來說,從來不具備質疑精神的人們,也往往最厭惡那些比他眼力更好更有洞察力的人,而一旦真相被揭示出的時候,也最容易匍匐在地……阻撓真相和叩拜真相的是同樣一批人,看似荒謬,但說到底,真相對于他們而言,不過就是里外套在一起的孝服與紅裳,視場合而隨時替換,時間久了甚至覺得很方便呢。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jīng)濟信息網(wǎng)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