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小伙伴們假期也能保持學習的習慣,長投學堂編撰了一些關于可轉債的知識,希望小伙伴們在這個假期當中,可以玩轉可轉債這個投資品。
今天是第一天,所以我們先從最基礎的三個入門知識點開始。
1、可轉債是什么?
可轉債的全名是可轉換債券,發(fā)行之初它是一張債券,有債券的計息方式,持有它到期,就可以收回本金與利息。在轉債發(fā)行了一段時間后(通常是6個月),轉債就會具備一項名為“轉股”的權力。
轉股權,就是指轉債持有者可以以一定的價格,將債券轉化成為股票。
舉個例子:
長投學堂股份發(fā)行了長投學堂轉債,轉債的面值是100元,半年之后,長投學堂轉債可以以10元的價格,將面值100元的轉債,轉換成10張股票。
如果長投學堂股份的股價是11元,那么這張轉債的轉股價值就是110元,如果長投學堂股份的股價是9元,那么這張轉債的轉股價值就是90元。
轉債的持有者進可以選擇轉股,退可以選擇持債。
知道了可轉債是什么,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可轉債的前世今生。只有認識到可轉債發(fā)展歷史,我們才會更好的判斷它的未來。
2、可轉債的前世今生與發(fā)行要求
1992年中國寶安發(fā)行了第一只可轉債,面值5000元,利率3%,一直徘徊到期,中國寶安的轉債都沒有在市場中轉換成功。
這次轉債的失敗案例,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由此之后,可轉債的發(fā)行也重新被調整,直到1998年,第二批可轉債才正式推出。
這一批的轉債一共有三只,大家最為熟悉的代碼:100001,背后對應的南化轉債,也是在這個時候問世的。
這次的轉債發(fā)行,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將轉債5000元的面值下調到100元,并做出了一些其他方面的調整,最終這一批的三只轉債中,南化轉債、絲綢轉債在200-300元的價格區(qū)間完成轉股,茂煉轉債最后到期以115元的價格回售。
此后,各大公司的可轉債陸陸續(xù)續(xù)在A股發(fā)布,但一直難掩可轉債是一個小眾投資品,參與人數、發(fā)行數量都不高。
此后的十多年里,A股市場上總共也才100-200只轉債。
轉折點是2017年,監(jiān)管逐步收緊上市公司增發(fā)股票的融資方式,轉債這個融資方式,才逐漸蛻化為一種常規(guī)的投資方式。轉債的發(fā)行數量也由此開始井噴。
同一時期,證監(jiān)會宣布:打新債不設定任何資金門檻,無需提前繳納資金。
這個政策的制定,真正奠定了我們現在打新的基礎。
從2017年至今,短短幾年的時間,可轉債的發(fā)行數量遠超過去十幾年累計的總量,并且似乎每年都在創(chuàng)出新高。
雖然可轉債誕生至今尚未出現任何一起違約事件,但隨著發(fā)行數量的激增,我們在投資可轉債時,最好還是建立一個組合,以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
當然,當前的可轉債發(fā)行要求還是非常高的,A股只有少數一部分公司才有資格發(fā)行,作為債券可轉債的質量也是相當不錯的。
當前可轉債的發(fā)行標準主要有以下三大條款:
①最近三年連續(xù)盈利,而且要求三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屬于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的公司可以略低,但是不得低于7%。
這個條款框定了能發(fā)行可轉債的公司,必須有自己的賺錢能力,而且不能太低。不賺錢的公司,或者盈利能力非常差的上市公司,顯然是沒有資格發(fā)行可轉債的。
?、诳赊D債發(fā)行后,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不能夠高于70%。
這個條款則框定能發(fā)行可轉債的公司,債務結構必須要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如果一家公司的債務結構非常差勁,財務結構不夠安全,那它也沒有資格發(fā)布可轉債。
③累計的債券余額不能夠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
這個條款更進一步框定了發(fā)行轉債的公司,不能渾身上下都是借條,保證凈資產質量。
這些條款剔除掉了大量質量偏差的公司,相對發(fā)債要求會比普通債券的要求更高。
3、可轉債有哪些優(yōu)缺點?
可轉債最大的優(yōu)點有兩個:下有保底,上不封頂。
下有保底,就是說它有債券屬性,最差也不過是持有到期,返本付息,本金不會遭到任何損失。而且還有很多條款可以保護持有人的收益。
上不封頂,就是說它有轉股的權力,轉債價格會被正股股價所推動上漲,股票漲多少它漲多少,在已退市的可轉債中,最高的曾經一度漲到過600元。
可轉債最大的缺點:就是橫盤時間長。橫盤的意思就是價格沒什么變動,漲跌幅波動很小,早前很多轉債,在發(fā)行的前兩三年,價格一直在面值附近波動,漲跌幅普遍在10%左右。
很多轉債的持有者,難以熬過這段漫長的橫盤周期,而轉債的上漲時間往往又非常短暫,如果無法做到長期在場,就很容易錯過轉債的上漲機會。
長期橫盤的可轉債對于投資者來說是一場極大的心理考驗,不過,隨著近幾年可轉債這個投資品愈發(fā)流行,市場上轉債橫盤的時間也在收窄。
轉自:長投學堂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