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產能清理被指壓小上大:不如神華一年新增產能


作者:王金龍 黃杰    時間:2014-04-15





  億噸煤炭產能清理目標不敵國企年度增量 “行政化”去產能效果存疑

  過剩產能清理政府再出重拳。

  國家能源局官網近期發(fā)布通知,將把淘汰煤炭行業(yè)落后產能作為調節(jié)優(yōu)化煤炭產業(yè)結構的重要手段,2014年全國將淘汰煤礦1725處、淘汰落后產能11748萬噸。同時還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13〕99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煤炭行業(yè)平穩(wěn)運行的意見》國辦發(fā)〔2013〕104號要求,逐步淘汰9萬噸/年及以下煤礦。

  然而,看似上億噸的落后產能淘汰,以及上千座的小煤礦關閉背后,李朝林等一些煤炭行業(yè)研究人士卻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雖然國家已經意識到煤炭產能嚴重過剩,但是淘汰落后產能速度遠遠抵不過產能擴張的沖動。

  壓小上大的產能清理

  就在今年2月份,國家能源局發(fā)布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提出2014年全國將淘汰煤炭落后產能3000萬噸。僅僅兩個月之后,這個目標已經翻了兩倍以上。

  按照關停9萬噸/年及以下煤礦的思路,此次上億噸的產能化解目標,絕大部分將由小型煤礦來化解。

  在煤炭經營者看來,行業(yè)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在陜北以及內蒙古地區(qū),超過七成的民營中小煤礦停產或關閉已經不是什么秘密,即使能夠照常生產的,也基本是賠本賺吆喝。”陜北榆林煤老板高軍表示。

  在高軍的手里,有5個煤礦的股份,占比基本上都在20%左右,其中4個煤礦在2013年就已經全面停產,剩余的一個煤礦雖然在生產,但是實際產量嚴重縮水,不到往年的一半。

  就在中小煤礦競相停工之時,大煤企的產能依舊處于增長期。1~2月神華集團煤炭產量3943萬噸,同比增長0.7%。年初,年產量排名行業(yè)第二的中煤集團下屬上市公司中煤能源曾發(fā)布公告稱,該公司全資子公司中煤陜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煤陜西公 司擬投資170.32億元,建設大海則煤礦及選煤廠項目。

  依照這樣計算,僅神華集團一年的新增產能就可能超過全年的產能淘汰目標。

  這意味著,關停中小煤礦對于產能過剩的實際效果并非如預想的那么明顯,而承壓的中小煤礦面臨的問題不僅僅局限于銷售。

  “雖然煤礦現(xiàn)在已經停產,但是通過民間融資積壓在煤礦上的錢卻在不斷地加息,去年沒有停產的煤礦雖然有‘分紅’,但是1塊錢的分紅收益率不過幾分錢,根本抵不過民間拆借甚至不及正常的銀行貸款利息。”高軍表示,依照目前的煤炭行情,2014年或許1分錢的分紅都難以確保。

  據(jù)悉,債權人和銀行已經多次上門催繳貸款了。 像他這樣陷于借貸困境的煤礦經營者在西北甚多。他甚至決定將部分煤礦的股份轉讓,卻難尋接盤人。

  面對上述困境,與高軍一起與記者見面的另一位煤老板表示,如果能夠按照國家能源局優(yōu)化煤炭產業(yè)結構調整政策,將目前停產的民營煤礦兼并重組,或許對民營煤炭企業(yè)是一種出路。

  然而,這更像是煤老板高軍們的一廂情愿。因為在國家能源局下發(fā)的2014年煤炭行業(yè)淘汰落后產能計劃中,陜西僅有8家煤礦被淘汰,5家煤礦關閉退出,3家煤礦改造升級,至于兼并重組的煤礦,一家也沒有。

  “整合不是簡單地合并差能,還涉及到建設和技術改造,這些都需要再投入,在煤價這么低的情況下,煤炭經營者自顧不暇,中小煤企的合并意愿和能力都很弱?!?從溫嶺到陜西開煤礦的趙正表示。

  對于上述情況,煤炭專家李朝林向記者表示,雖然我國已經認識到煤炭產能過剩,有意關閉那些落后的小煤礦,但是這并不能緩解煤炭產能嚴重過剩,因為,在國內煤炭產能都集中在少數(shù)大煤企手中。

  事實也正如李朝林所述。

  據(jù)公開資料顯示,神華集團、中煤集團、同煤集團、山東能源集團、冀中能源集團、陜西煤化工集團、河南能源化工集團、山西焦煤集團等8家企業(yè)原煤產量超過億噸,總產量占全國的37%左右。

  因此, 2014年全國關閉小煤礦1725處、淘汰落后產能11748萬噸,對于整個煤炭市場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進口煤警示還競爭于市場

  “不排除少數(shù)企業(yè)為了獲取政策支持而擴大了產能過剩的事實,也不排除少數(shù)國有企業(yè)和重點行業(yè)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消除產能過剩的政策出臺?!?中國社科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副主任鐘春平表示。

  他在近日發(fā)表的研究成果中表示:“淘汰和清理落后產能”,特別是產能較小的企業(yè),這種政策一定程度上是維護大企業(yè)的利益?;谶@種政策特性,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有可能進一步扭曲了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頑疾——所有的企業(yè)都力圖擴大產能。

  越清理、越擴產,越擴產、價格越被壓低,2013年前三季度32家A股煤炭上市公司財報顯示,其中有28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出現(xiàn)下滑,占比高達88%。

  即便如此,國內煤炭產能仍在持續(xù)增長。根據(jù)國家能源局數(shù)據(jù)顯示,從2014年1月2日至3月26日,就有10座煤礦項目通過國家發(fā)改委的核準。而記者在3月份下旬對西北地區(qū)煤炭企業(yè)開工情況調查時發(fā)現(xiàn),華能集團在甘肅省慶陽市投資數(shù)百億元,規(guī)模高達2000萬噸的核桃峪煤礦和新莊煤礦,按照計劃原定于2013年投產,但是截至目前還沒有產出一噸煤。

  這種行政化的“去產能”能走多遠?

  進口煤在近兩年沖擊煤市的事實,已經顯示,僅靠行政命令約束的市場調控效果有限。

  4月10日,海關總署最新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一季度,中國進口煤8396.4萬噸,增加5.1%,3月份進口煤2529萬噸,環(huán)比增加247萬噸,增幅達到10.82%。

  一季度,中國進口煤均價為每噸493.7元/噸,同期秦皇島港山西產5500大卡動力煤維持在520元/噸左右。

  在此情況下,用煤企業(yè)選擇增加采購進口煤無可厚非。作為煤炭供給的一個變量,進口煤一直是調節(jié)煤炭價格的重要籌碼。記者在3月下旬對陜西、內蒙古、寧夏等地區(qū)煤炭開工情況調查時,就曾經遇到一位寧煤集團旗下的礦區(qū)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由于進口煤價格低,致使一些煤炭商大量進口,甚至囤貨,這不僅僅給國內的煤炭企業(yè)銷售造成了壓力,同時也沖擊了國內煤炭價格體系。

  回應煤企的保價訴求,2013年5月,國家能源局曾下發(fā)《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從國外進口的動力商品煤炭熱量不得低于4544大卡/千克,硫含量不得高于1%,灰成分不得高于25%。但看似一個較為苛刻的暫行辦法,卻并沒有能夠阻止進口煤蜂擁而至。據(jù)我國海關公布的2014年1月份數(shù)據(jù),1月份中國進口煤為3590.09萬噸,同比增長17.5%,創(chuàng)下單月進口煤數(shù)量新高。

  海外煤企對中國市場的覬覦也仍在繼續(xù):在2014年山西太原國際煉焦煤資源與市場高峰論壇上,蒙古國煤炭工業(yè)協(xié)會會長TuvdenorjNaran就曾透露,在未來的20年內,蒙古國將計劃向中國市場出口煤炭10億噸。

  “即使國家通過政策主導關閉小煤礦化解產能過剩,但是遠遠趕不上國內煤炭供給量的增長趨勢?!币晃蝗萄芯繂T判斷,在2014年煤炭行業(yè)將在產能過剩、庫存高企、巨額債務的壓力下,煤炭市場難言回暖。他表示,國家能源局發(fā)布的逐步淘汰年產9萬噸的煤礦,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即使是30萬噸小煤礦的關閉標準,也不符合市場預期。如果能夠將這個標準提高到60萬噸或者100萬噸,一方面會讓民營中小煤礦“集體死亡”,另一方面,也勢必讓一些一味殺價增產的國有企業(yè)大礦開始正視:煤炭行業(yè)產能過剩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合理安排生產,實現(xiàn)減產救市。

  而在鐘春平看來,需要建立的是清理過剩產能的長效機制。當前對產能過剩和產能利用率的關注,很大程度上跟排放和環(huán)境污染有關。而導致產能過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資源和環(huán)境等并沒有得到恰當定價。

  “化解落后產能的長效機制上,首先,可能需要更多地從市場機制入手,通過對資源和環(huán)境進行定價,通過影響成本等方式引導微觀層面的資源配置,減少地方政府的各項補貼措施,提高并加大對水電資源、三污排放等的收費。對于國有企業(yè),需要強化其利益機制。在具體政策上,需要更多地通過環(huán)境標準等方式來實施,強化環(huán)境監(jiān)督力度?!彼f。

  正在上海舉辦的 “第十二屆中國國際煤炭大會”上,發(fā)改委能源專家表示,中國正在醞釀實施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計劃,主要是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王金龍、黃杰)

來源:中國經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