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是4G的,套餐卻是5G的,這到底是真“5G”還是假“5G”用戶,一時讓人分不清楚。近日工信部與運營商的數據對比顯示,國內約有5000萬的5G套餐用戶竟然還沒用上5G手機。
5G用戶數據被“注水”?
眼下,5G在穩(wěn)投資、促消費、助升級、發(fā)展新動能等方面已兌現利好,發(fā)揮出對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支撐作用。然而公眾用4G手機辦個5G套餐就能變身“5G”用戶了嗎?
工信部新聞發(fā)言人聞庫近日披露,國內已有197款5G終端拿到入網許可,5G手機出貨量已超8623萬部。他表示,相對運營商公布的5G套餐用戶數,更有說服力的數據是5G手機的聯(lián)網數?!敖刂?月底國內聯(lián)網5G手機的數量是6600萬部?!彼f。
相比5G手機的銷量,5G套餐用戶的飆升速度更快。中國移動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其5G套餐用戶累計已達7019萬戶。中國電信則透露,同期其5G套餐用戶累計為3784萬戶。
雖然中國聯(lián)通至今未公布5G套餐用戶數量,但業(yè)內推算其數量也應在2000萬戶以上。換言之,國內5G套餐用戶應有1.2億戶左右。
而華為披露,截至6月底全球被5G服務覆蓋到的真正5G用戶尚不足1億戶。對應工信部國內只有6600萬部已聯(lián)網的5G手機,國內顯然還有約5000萬的5G套餐用戶至今沒用上5G手機。
有5G網絡但沒有聯(lián)網的5G手機,這張5G網絡在部分時段只能處于空轉狀態(tài),5G手機的加速普及因此格外重要。
急推高價5G套餐為變現
5G手機用戶偏少,這個難題該怎么破?“目前5G手機價格已來到1600元檔,而手機廠商方面的消息顯示,下半年千元機即將大量跑步入市,5G手機銷量必然會迎來一輪大爆發(fā)。”通信產業(yè)專家項立剛說,“屆時5G手機聯(lián)網數量與5G套餐用戶數值會不斷趨近。”
“急于投資變現把建設5G的資金收回來,這是運營商全力推廣5G套餐的重要原因。”項立剛進一步解釋。
今年中國移動5G建設投入將達千億元左右,財報顯示其去年凈利潤是1066億元。
然而在4G用戶中卻存在著一批低價套餐用戶?!凹依镉蠾iFi,出門很少用手機,最近我把套餐從移動的38元套餐改成了9元套餐。”家住海淀區(qū)花園橋,今年75歲的肖先生告訴記者。
記者咨詢得知,目前運營商的低價4G套餐著實不少,如移動有一款8元/月的4G飛享套餐,電信有一款5元/月的無憂卡套餐,聯(lián)通則有19元的多款套餐。
通過提高同檔位下性價比水平等方式,盡快讓中低價4G套餐用戶轉型為高端5G套餐用戶,三大運營商的5G用戶爭奪戰(zhàn)正愈演愈烈。
“目前國內4G套餐的平均價位在50元上下,運營商發(fā)展一個5G套餐用戶的價值相當于數個4G套餐用戶?!表椓傉f,“即便近期5G套餐頻現打折潮,優(yōu)惠后的價格也普遍在百元左右,而且打折的代價就是接受年度合約,相當于運營商提前鎖定一兩年的固定收益,這正是運營商不遺余力推廣5G套餐的動力?!?br/>
急需創(chuàng)新應用促5G實際落地
雖然發(fā)展5G套餐用戶能讓利益迅速變現帶來“快錢”,但在專家看來,運營商不應局限于一味發(fā)展5G套餐用戶。
工信部發(fā)布的《關于推動5G加快發(fā)展的通知》提出,鼓勵運營商通過信用購機等舉措促進5G終端消費,加快用戶向5G遷移;推廣賽事直播、游戲娛樂、虛擬購物等應用,促進新型信息消費,推動5G在各行業(yè)的融合應用創(chuàng)新。
事實上,手機廠商今年已通過降價等舉措力推5G手機,然而欠缺實際面向公眾服務的5G創(chuàng)新應用,大大制約了大家對于5G的向往。記者注意到,目前5G應用更多面向遠程醫(yī)療、工業(yè)互聯(lián)網、機器人、智慧政務等領域,與民生密不可分的應用還是稀缺資源。
“運營商應與各方融合發(fā)展,聚焦民生發(fā)展5G創(chuàng)新應用?!北本┼]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告訴記者,“這既能解決民生需求,又能讓用戶用著用著就愛上5G,真正加強用戶黏性。”
曾劍秋表示,例如目前公眾都還處于盲目等公交的時代,如果運營商能與有關部門借助5G、大數據和AI等技術,以App的形式發(fā)布公交車的實時到站時間,提供智能換乘信息,這不僅能化解多年痼疾,也有望為各方創(chuàng)造相關收益。
“國內已有50余萬個5G基站,而且還在以每周1萬多個的速度攀升。”曾劍秋說。在他看來,5G將至少在今后10年深度影響公眾生活。而千元機及運營商合約優(yōu)惠購機等舉措,再輔以直接服務民生的創(chuàng)新應用,必將推動5G手機普及,解決大量5G套餐用戶還在用4G手機的問題,真正讓5G來到公眾身邊。(本報記者 趙鵬)
轉自:北京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