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的理性回歸


作者:張嗣興    時間:2012-03-15





  連續(xù)幾年來,房地產調控都是“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因為房地產問題數年來并未得到解決,且關乎民生、影響深、涉及廣,“兩會”代表、委員不得不高度長期關注。老百姓其實更期盼這個問題今年能盡快在實際層面得到真正解決,而不再只是年復一年的熱議與關切。

  2011年是房地產市場最不平凡的一年。中央政府連續(xù)出臺一系列調控政策,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在調控措施的作用下,投機性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市場交易量明顯下降,保障房建設速度加快,市場供求關系進一步得到了改善。年末,房地產市場呈現量跌價滯的趨勢,房地產調控初見成效。

  其實,房地產調控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2011年的房價還沒有下降,只是漲幅較緩,漲得慢了,漲得少了。部分城市政府企圖對房地產的調控進行“微調”的意見就出來了,因與中央政策調控要求不符而被“叫?!?。目前房價還有反彈壓力,現在稍微有些風吹草動,一個城市的政策松動就會影響更多城市,局部會影響整個房地產調控大局。所以,2012年要繼續(xù)鞏固調控成果,推動房地產市場進一步調整,繼續(xù)嚴格執(zhí)行中央政府的調控政策。只有這樣,才能使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房價回歸理性,房地產市場長期保持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

  一些城市或地方政府對房地產調控政策執(zhí)行嚴不起來,堅持不下去,除了有過度偏好土地財政這一條外,恐怕對房地產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存在誤判也是重要原因。

  房地產體量大、產業(yè)鏈長,對其調整,人們一般會從邏輯上分析,認為事關重大。長期以來,又有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的說辭,于是無論民眾、管理階層,還是資本市場,對此都是心理壓力巨大。但實際的數據分析卻并不支持這種看法。從總量效應看,2008年房地產銷售和投資的下滑,并沒有造成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的顯著下滑。2008年底的經濟減速,不是因為房地產市場調整,而是雷曼兄弟破產之類的海外沖擊所致。從結構效應看,一是房地產開發(fā)投資對中國基建活動的影響不顯著,相反,它與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其它費用具有高關聯度。房地產行業(yè)的基建活動并不是總投資的最主要部分。例如,2010年,建安工程投資占總投資比重為62%,房地產開發(fā)投資占比僅為20%,而且房地產開發(fā)投資中的建安工程比重為60%~70%。二是房地產行業(yè)只對一些產品和行業(yè)的生產有影響,包括水泥、鋼筋和挖掘機,其影響在極端情況下才表現顯著。一些邏輯上有影響的產品和行業(yè),如家電、混凝土機械等,從實際統計分析,數據上幾乎沒有相關性。三是房地產開發(fā)對交通運輸、機械等重型制造業(yè)投資和建材、化工業(yè)投資幾乎沒有影響。之所以房地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在邏輯上很大,在實際數據分析上很小,原因是房地產市值要減去開發(fā)商的利潤和炒房者的收益;開發(fā)成本要減去土地轉讓金和各項稅費。在實體經濟中,將房地產開發(fā)看成是以建筑施工業(yè)為主的經濟活動,其經濟規(guī)模就大為減小。事實上,房地產對實體經濟直接影響不大。房地產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對鋼筋、水泥、挖掘機等建筑產品上,對GDP和投資的影響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大。房地產產值對其它行業(yè)的拉動作用遠遠小于建筑業(yè),房地產對建筑的影響也并不顯著。

  房地產對實體經濟影響不大,卻對其它方面的影響很大。房地產改變了中國的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2003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火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快于資本形成速度,非生產性投資快速增加,到2010年,35%的固定資產投資竟然沒有形成固定成本,非生產性投資規(guī)模之大,令人吃驚。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高達70.5%,而固定資產形成占GDP比重僅46.2%,偏差高達9.6萬億元。雖然二者的內涵上有區(qū)別,但二者的偏差是從2003年開始迅速擴大的。大概可以這樣認為,由于房地產這個工具,投資領域中占GDP約25%的資金沒有直接進入后續(xù)生產領域,而是參與財富的再分配。其后果之一就是中國的儲蓄率在2003年以后大幅上升,這主要歸功于企業(yè)的儲蓄快速上升。從1997年到2007年,居民儲蓄率下降了2%,政府儲蓄率上升了3%,企業(yè)儲蓄率上升了14%。儲蓄率的快速上升,不僅僅反映了財富在各個部門間的轉移,也導致了貿易順差和投資居高不下,這正是中國經濟失衡的集中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房地產的調控就是對結構的調整。毫無疑義,房地產調控有利于中國長期經濟增長。

  還有一條就是,大家尚未對房價的合理水平如何確定形成共識。

  從國際經驗看,在判斷房價的合理水平方面,主要選用三類指標。一是房價收入比,即一套住房的價格是一個家庭年收入的多少倍。聯合國對房價收入比的定義是,住房市場價格的中位數和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數據之比。世界銀行對房價收入比的定義是,住房市場價格的平均數和家庭年收入的平均數之比。兩種計算方法得到的結果是有差異的,一般情況下,前者的計算結果是后者的1.2倍。用房價收入比來評價房價合理性的具體辦法,就是計算出房價收入比之后,再與某個數值比較,如果大于它,說明房價過高,反之說明房價不高。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學者經常采用“4至6倍”作為“國際標準”,但事實上,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口狀況、資源稟賦條件等差異很大,房價收入比并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合理區(qū)間。從本質上說,房價收入比反映的是特定地區(qū)土地和勞動力兩種資源的價格關系。由于不同國家、城市在資源稟賦、經濟發(fā)展水平、制度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簡單地橫向比較不同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沒有意義,也不會形成有助于橫向比較的客觀標準。但對特定國家或特定城市來說,由于其資源稟賦條件是確定的,用房價收入比的多年均值,可以大體反映土地和勞動力兩種要素的長期價格關系,而一旦房價收入偏離多年的均值,則通常預示著短期內房價出現了異常變化。二是住房可支付指數(HAI)。HAI是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提出的一種住房支付能力評價方法,后被廣泛采用,成為國際范圍的一種住房支付能力評價指標。具體而言,根據家庭中位數收入以及合理的住房消費比例(家庭住房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上限,求得該家庭可承受的最高房價P,再將其與該城市住房的實際中位數價格P’進行比較,即HAI=P/P’×100。HAI等于100,說明中位數收入水平的家庭能夠承受中位數價格的住房,居民具有正常的住房支付能力。HAI大于100,說明居民家庭能夠承受更高價格的住房,具有很強的支付能力。HAI小于100,說明居民家庭只能承受更低價格的住房,支付能力明顯不足。三是房價租金比。房屋租售比這個概念是國際上用來衡量某地區(qū)樓市運行是否良好的指標之一。國際標準通常為1:200到1:300。比值越高,說明房價中的投資需求越大。需要指出的是,房價租金比與住房市場發(fā)展階段和利率水平等因素有關,房價租金比的經驗值更適合住房市場進入成熟期后的市場情況。

  用房價收入比指標來衡量北京市的房價,發(fā)現北京的房價收入比顯著高于其歷史均值水平,房地產泡沫非常明顯。2001~2006年,北京市房價收入比均值為11.88倍。從2007年始,北京的房價收入比快速上升,2007~2009年房價收入比均值為17.35倍,顯著高于此前6年的均值水平。2010年,北京新建住宅售價均值上漲了29.7%,北京的房價收入比也高達21倍,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11年,由于中央政府的嚴厲調控和北京市城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提升,北京市房價收入比回落到17.4倍,仍顯著高于2001~2006年的均值水平。北京市的房價仍需進一步向合理水平回歸。若以2001~2006年的均值為標準,按2011年北京市城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計算,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均價每平米15518元,應有4000多元的降價空間。只有價格回歸到理性,房地產市場才能真的回歸到理性。

  連續(xù)幾年來,房地產調控都是“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因為房地產問題數年來并未得到解決,且關乎民生、影響深、涉及廣,“兩會”代表、委員不得不高度長期關注。老百姓其實更期盼這個問題今年能盡快在實際層面得到真正解決,而不再只是年復一年的熱議與關切。

  現在,應當說房地產市場的理性回歸之路已經清晰可見了。

作者: 張嗣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