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政策若能從嚴執(zhí)行 市場不具大幅反彈條件
4月份以來,全國房地產市場逐漸出現回暖趨勢,房價的再次上漲引發(fā)了管理層的擔憂。為調研房地產調控政策落實情況,國務院7月下旬委派8個督察組奔赴16個省市對各地房地產市場進行專項督察。從督察情況看,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得到了較好落實,調控成效不斷顯現,投機投資性需求得到有效抑制。同時強調,要求各有關地方深入貫徹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措施,不得以任何理由變相放松調控。業(yè)內人士表示,督察組此番表態(tài)再次重申了樓市調控的決心,未來調控政策不會放松,現在認為樓市已全面回暖還為時尚早。
樓市并非“全面回暖”
據國家統(tǒng)計局7月份樓市數據顯示,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平均環(huán)比上漲0.14%,已連續(xù)兩個月上漲。其中,50個城市房價環(huán)比上漲,價格下降的城市僅有9個,持平的城市有11個,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均呈上漲趨勢。亞太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認為,從今年前7個月全國商品房銷售成交均價走勢看,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成交均價同比上漲5.3%,房價呈現小幅度補漲反彈態(tài)勢。
盡管各地房價均出現了上漲的現象,但是并不能就此認為樓市已全面回暖。北京中原市場研究部總監(jiān)張大偉認為,目前整體市場的成交復蘇仍非普遍性,市場雖然松動,但限購、限貸依然指向投機、投資需求入市,這樣就難以支撐全面回暖。所以雖然量價可能同漲,但價格上漲幅度有限。
“這次回暖的基礎尚不牢固。” 中國房地產協(xié)會副會長、秘書長朱中一分析認為,不一定要看房價本身的高低來評判市場回暖怎么樣,不同的城市市場回暖情況也不一樣。全國每個城市因其所在區(qū)域、輻射范圍、調整速度的不同,市場回暖情況也不一樣,不能單純參看樣板城市的價格漲幅來判斷自身市場回暖情況。
地方“小動作”被關注
事實上,除了剛性需求的集中釋放和信貸政策的利好外,個別地方政府“松綁”限購政策也是造成房價上漲的重要原因,而這也是此次國務院委派督察組重點調研的內容之一。
督察組發(fā)現,一些城市房價環(huán)比出現上漲,導致市場預期發(fā)生變化,穩(wěn)定房價的壓力加大。此外,個別地方存在通過放松限購條件、發(fā)放購房補貼等方式,刺激住房消費的苗頭。對此,督察組已向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提出明確整改意見,要求各有關地方深入貫徹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措施,要求出現放松調控政策苗頭的地區(qū)立即予以糾正,并強調各地不得以任何理由變相放松調控。
“國務院房地產督察組的工作將會達到‘一石三鳥’效果?!弊〗ú空哐芯恐行母敝魅瓮醌k林認為,一是督察現有政策的執(zhí)行情況,對于全國有警戒作用,會讓一些有意微調政策的城市就此打??;二是防止政策執(zhí)行可能存在弱化問題;三是全面了解上半年全國房地產的各個方面情況,為下半年的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認為,自調控以來,地方政府和中央一直處于博弈狀態(tài),在土地財政壓力之下,不少地方政府屢次試盤松綁調控,部分城市房價上漲幅度較大,但尚無地方政府因此受到問責。因此,問責制的重啟尤為重要,若沒有房價控制目標,就缺乏問責地方政府的依據,也就無法落實地方政府的責任。
政策調控加碼可能較小
如果下半年房價仍然繼續(xù)上漲,調控政策是否還會加碼成為目前市場關注的焦點。對此,謝逸楓認為,新一輪中央房地產調控主要是維持既有政策,再度調控加碼的可能較小。
“從國家層面目前還是不要出政策的好。” 朱中一認為,因為上半年的形勢來之不易,而且現在國際整個經濟形勢還不明朗,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一定不要調整政策,作為政府來說肯定還是要繼續(xù)關注房地產市場的一種態(tài)勢,做好加強對市場的監(jiān)測和分析。
朱中一表示,當前經濟的財政政策、適度放松的貨幣政策都不會變,房地產業(yè)由于地域特點比較強,所以建議每個地域的每個省,本著穩(wěn)定房地產市場的責任各自出臺一些政策,比如地方土地供應少的可增加土地供應,二套房信貸政策寬松的適當收緊等。
“若已有政策能從嚴執(zhí)行,則市場不具備大幅反彈的條件?!睆埓髠ケ硎?,未來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監(jiān)管問責、嚴格執(zhí)行預售資金監(jiān)管、進一步規(guī)范預售流程,甚至限制房價漲幅目標等,都可能成為下一階段調控的儲備政策。而這些政策能否逐漸出臺并發(fā)揮作用,將成為影響未來市場走向的重要因素。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