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貶值 是對赤字貨幣化的戰(zhàn)略對沖


作者:慕容闊    時間:2014-04-22





  抓住美國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有利契機,有序可控推動人民幣在一定幅度內貶值,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作結構性調整,以超額外匯儲備填補貨幣化的財政赤字,是符合我國當前財政和貨幣政策實際的正確抉擇,如果此舉為外界猜測央行順勢而為,那央行已走在正確的路上。當然,事物的另一面是如何防范財政特別是地方財政負債經營的“道德風險”,逐步建立健康、負責的財政平衡及債務約束機制,不對貨幣政策產生藥物依賴。

  中國央行此前宣布,自3月17日起人民幣日交易浮動區(qū)間從1%擴大至2%。這是2005年7月份取消人民幣盯住美元匯率政策以來第三次擴大浮動區(qū)間,前兩次分別發(fā)生在2007年5月份(從0.3%擴大至0.5%)和2012年4月份(從0.5%擴大至1%)。3月2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1460,較前一交易日大幅下跌109個基點,創(chuàng)年內新低;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開盤價報6.2085,較前一交易日收盤價6.1965貶值120個基點,盤中一度跌破6.23關口。即自從央行決定擴大匯率波幅以來,人民幣呈現單邊貶值態(tài)勢。

  而對于人民幣的貶值,有觀點認為,美聯(lián)儲QE規(guī)??s減成為近期新興市場貨幣大幅貶值的導火索,資本回流美國同樣導致人民幣貶值。還有觀點認為,人民幣離岸市場正在發(fā)生變化,一是中國正在上海自貿區(qū)試點推進居民人民幣跨境支付,市場預期將會增加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二是去年的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過快,部分投資者選擇獲利了結,從而導致人民幣匯率下行。與此同時,央行正在做壓力測試,主動出手干預,驅逐熱錢短期套利資金。另有觀點認為,中國政府不再像過去那樣積極承擔所謂大國責任,轉而致力于改善中小企業(yè)的貿易環(huán)境。

  而中國央行的官方口徑則是,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qū)間是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的安排,與人民幣匯率升貶沒有直接關系。人民幣匯率變化主要取決于以國際收支為基礎的外匯供求狀況。2013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已降至2.1%,國際收支趨于平衡,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升值基礎。同時我國財政金融風險可控,外匯儲備充裕,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較強,人民幣匯率也不存在大幅貶值基礎。市場各方參與者對匯率波動應理性看待,積極應對。如果匯率出現異常大幅波動,人民銀行也將實施必要的調節(jié)和管理,以維護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

  歷史上化解債務的辦法,最簡單的莫過于印鈔票,但印鈔票有印鈔票的問題,容易造成惡性通脹,進而危及民生。而保持總體流動性基本穩(wěn)定又能化解債務問題的辦法就是騰挪央行資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長期保持經常項目順差并形成了4.2萬億美元巨額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將發(fā)揮巨大穩(wěn)定作用。一方面,加快推動政府債務赤字證券化進而貨幣化,化解歷史債務問題。另一方面,通過人民幣在一定幅度內貶值和外匯流出,拋售外幣計價資產,減計基礎貨幣,從而降低貨幣創(chuàng)造的水平,減少貨幣的供應量。通過對沖操作,保持總體流動性基本穩(wěn)定。這是理想狀態(tài)或者中長期政策效果,而且需要緊縮的外部環(huán)境作為條件。與此同時,如果美國延續(xù)寬松貨幣政策,新興市場流動性也不會回流美國,這個時候將財政赤字貨幣化,很有可能引發(fā)嚴重的輸入性通脹。所以,在外部流動性有所收緊情形下推動人民幣有序可控貶值,是對赤字貨幣化的戰(zhàn)略對沖。

  最后強調,通過貶值對沖赤字貨幣化是權宜之計,經濟繁榮不能依靠赤字,要建立穩(wěn)定的財政約束機制。地方政府通常都有政績投資沖動,但對經濟增長無益,實質是舉民之力進行轉移支付,哺育壟斷企業(yè),加大收入不公,進而導致底層購買力嚴重削弱。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財富過度集中導致社會邊際消費下降,無法形成需求拉動的內生型經濟增長模式。而地方政府通常是舉債經營。雖然中國有能力去化解債務問題,但也將消耗歷史積累的外儲。今后為了防范地方財政道德風險,應當在地方債務化解過程中,建立風險共擔、信息披露、信用評級等方面的機制,形成《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條例》加以約束。


來源: 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慕容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yè)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zhèn)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yè)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